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显学?为何战国时期法家思想能成为统治思想

法家与儒家都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之一 , 它们在思想主张上都各不相同 。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 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
子夏堪称孔子关门弟子 , 名列“孔门七十二贤”或“孔门十哲” , 却教出了二个法家弟子 , 即李悝、吴起 。战国中期的商鞅 , 郭沫若考证是李悝弟子 , 子夏的徒孙 。将子夏视为“贱儒也”的荀子 , 一生最有名的两个弟子是李斯与韩非子 , 而这两人是战国后期的法家代表 。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显学?为何战国时期法家思想能成为统治思想

文章插图
可以说 , 尽管法家思想源远流长 , 但战国时期的法家人物与儒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不免让人奇怪 , 儒法天然对立 , 为何战国法家代表多数师从儒家?
杀气腾腾的孔子
一直以来 , 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迂腐、柔弱、满嘴仁义道德 , 但孔子倡导君子六艺 , 即礼乐射御书数 , 招之即能上阵杀敌 。在战争频繁、“野人”出没的春秋晚期 , 孔子一群人周游列国 , 岂能只靠嘴上忽悠 , 岂能手无缚鸡之力?更为可怕的是 , 在孔子思想中还有杀气腾腾、严刑峻法的一面 , 不信且看以下二件事 。
《春秋》的作者是孔子 , 这本书出现之后 , 就让很多叛逆者坐立不安 。孟子说:“世衰道微 , 邪说暴行有作 , 臣弑其君者有之 , 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 , 作《春秋》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乱臣贼子之所以惧怕《春秋》 , 肯定不是因为《春秋》会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而是在于《春秋》讲述专政、崇王(周天子) , 字里行间清晰地表达出了对乱臣贼子采用严刑峻法的思想 , 因而乱臣贼子才会害怕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评价:“申(申不害)、韩刑名 , 旨归赏罚 , 《春秋》教也 。”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件事 , 谈到“殷之法 , 刑弃灰于街者” , 子贡认为量刑过重 , 但孔子认为:“知治之道也 。夫弃灰于街必掩人 , 掩人 , 人必怒 , 怒则斗 , 斗必三族相残也 。此残三族之道也 , 虽刑之可也 。且夫重罚者 , 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 , 人之所易也 。使人行之所易 , 而无离所恶 , 此治之道也 。”说到底 , 孔子赞同法办弃灰于道者 , 汉朝时大儒刘向将之挪到了商鞅头上 , 成为商鞅严刑峻法不得人心的罪状之一 。
在针对乱臣贼子时 , 孔子明确的是喊打喊杀 , 主张严刑峻法;在针对百姓时 , 他说过“政宽则民慢 , 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 , 残则施之以宽” , 就是政令太宽容时百姓就会轻慢无礼 , 这时就要用严厉的礼法纠正 , 政令过于严厉时百姓可能凋残不堪 , 就要用宽松的政令缓和他们 , 这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 , 让百姓处于不宽不严的境地 。可见 ,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仁治国不假 , 但并不一味地软弱 , 如今人们印象中的“圣母”类型孔子思想 , 不过是后世儒家改造后的结果 , 并非孔子原汁原味的思想 。
与时俱进的子夏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显学?为何战国时期法家思想能成为统治思想

文章插图
儒家与法家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 儒家崇古 , 希望恢复周礼 , 法家法今 , 追求与时俱进 。以子夏的人生经历来看 , 主张与时俱进的成分更多 。
子夏非常聪明 , 常常因为独到见解得到孔子赞扬 ,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 , 因而告诫子夏:“女(汝)为君子儒 , 无为小人儒” 。所谓“小人儒” , 就是指无远大见识 , 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 , 细品一下 , 这是不是与儒家对法家的看法相类似?
事实上 , 孔子告诫子夏并未过于重视 , 在孔子去世后子夏不像颜回、曾参等人一样严守孔子之道 , 他重点不再关注“克己复礼” , 而是提出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 , 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 因此子夏才会教出诸多法家弟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