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浙江新闻客户端 刘慧
近日,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赵雁君作品《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诗路雁迹》包含浙东、越州、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等8个篇章 。浙江新闻客户端将依次刊发,以书之名,共襄盛宴 。今天刊发《浙东篇》《越州篇》 。

《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文章插图
《诗路雁迹· 浙东篇》
这,是一条在地理意义上山清水秀的自然之路 。
这,是一条在往返行走中渐渐形成的浪漫诗路 。
这,是一条以唐诗承载了丰富内涵的文化史路 。
在史册中,虽然找不到对它的记录,更没有清晰的路标和明确的称谓,但是,记载在《全唐诗》中的2500多位诗人中,确有451位诗人曾经来到浙东,并且以勃发的诗情一路挥洒了1500多首诗歌 。因此,人们发现,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山清水秀的自然之路,更是一条以唐诗这种特殊文学样式为媒介承载了丰富内涵的文化之路 。
从空间地域上来说,浙东是指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确定的范围和完整的区域 。它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爪”字,南面一撇是括苍山与大盘山,上方自西而东呈“川”字状的“三山”,依次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 。三山向盆地一面的水系,呈向心性,汇注成剡溪、曹娥江;而向背一面的水系,均呈离心性,并与浙东运河西段、甬江、奉化江、始丰溪、永安溪、好溪、东阳江、浦阳江等各水流连接,二万余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地貌错杂、山水勾连、风景殊胜 。而浙东唐诗之路则是指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再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天姥山,直抵石梁而登天台山,干线全长约一百九十公里 。加上宁波、舟山、金华、温州各条支线,全长五百多公里 。
浙东地区历史悠久 。距今9000年的嵊州小黄山遗址,距今7000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史前文明,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因此,汉朝以前,浙东一带已经有许多美妙动听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有鲁班刻木为鹤的传奇,有任公子投钓巨鳌的寓言,有支遁买山而隐的雅闻,有百官朝舜、西施浣纱、曹娥投江、梁祝化蝶等美妙传说,还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马臻筑湖等史迹遗存 。所有这些都令 唐朝诗人为之倾倒 。
《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文章插图
△浙东篇 2019年 白居易《席上答微之》句 159cm×42cm×2
浙江东南部,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至东海一带,在历史上统称“浙东”——以中国山水诗奠基人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发祥地;以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为代表的佛教中国化时期佛学修行者的中心地;以佛教盛行时期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诞生地;以天姥山为中心的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 。
赵雁君,站在历史的维度,感悟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还孕育出了这样一种特殊类型——以诗歌为纽带认知浙东唐诗之路 。
赵雁君,站在时代的向度,跟随唐代诗人的脚步,去寻觅最初的本心——以诗心自在般地书写浙东唐诗之路 。
无疑,在赵雁君心中,浙东唐诗之路呈现的是一条千古传颂的人文之路 。
由是,他从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沿线的水陆交通行迹为路径,在浙东一湖(镜湖)、两盆(剡中盆地和沃州盆地)、三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区域内形成的一个以诗歌为纽带,将丰富多样的单个自然和文化资源,用手中的点滴笔墨,串连成一道独特的书法史上的浙东唐诗之路 。
《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文章插图
△浙东篇 2019年 高适《送崔功曹赴越》句 144cm×33cm×2
青山行不尽 ,书道意何长 。
传颂至今的诗歌,不仅是历代诗人,展现秀美山川和深厚人文,不仅是历代诗人,赵雁君更要用心中的激情,书写其情感、理想,体悟及所处时代风尚 。
那么,赵雁君重走这条“浙东唐诗之路”想要书写的是什么精神?又如何在这数以千计的篇什中,透露出怎样的书家气质?
无疑,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的独特整体,给了赵雁君书写“浙东唐诗之路”的启发 。
从整体特征看,诗路把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诗歌”为纽带串接在了一起——浙东,江河山川、名胜古刹、风土人情,屡屡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 。由是,《诗路雁迹》以“浙东”开篇,概述浙东山茂水长文厚的独有之路,形成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独特整体 。他书写的点滴笔墨,为浙东地区秀美的山水殊胜、多元的文化交融和多样的民间生活提供了重要历史见证,焕发出与其他类型文化线路不同的“诗情画意”的艺术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