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二 )


《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文章插图
△浙东篇 2020年 韩翃《送客还江东》 139cm×63cm
诗以壮景,书以咏志 。
无疑,这部《诗路雁迹》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态之美——魏晋风韵的士人文化精神在浙东唐诗之路积淀和传承 。
令人惊喜的是,擅长行草书的赵雁君却在书法集的开篇——浙东篇中用大量的楷体书写出唐代诗人们苦苦追寻诗意 。见其用笔和结体在隶楷之间,寓隶法笔意于楷书之中,加以行书的流便,用笔趋于圆转自如,线条柔和流畅,结体潇洒奇逸、朴拙古雅,足见赵雁君于取法的通变能力,书风益显成熟 。
“未能同隐云林下,且复相招禄仕间 。随月有钱胜卖药,终年无事抵归山 。”欣赏赵雁君书写的白居易《同崔十八寄元浙东王陕州》竟不觉“镜湖水远何由泛,棠树枝高不易攀 。惆怅八科残四在,两人荣闹两人闲 。”
时任唐长庆年间的杭州刺史白居易与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的元稹,或隔岸唱酬,或相聚互答 。“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 。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 。”欣赏赵雁君书写的白居易《席上答微之》竟还觉“富贵无人劝君酒,今宵为我尽杯中 。”
“秋草行将暮,登楼客思惊 。千家同霁色,一雁报寒声 。”欣赏赵雁君书写的刘长卿《同诸公登楼》竟不觉“北望无乡信,东游滞客行 。今君佩铜墨,还有越乡情 。”
……
那缕缕情,那字字思,呈现出一种书家代表——赵雁君对二王书法的梳理与实践,对晋人书迹的观照与诠释,对山阴艺术的汲取与择化,使赵雁君的书法走上通衢大道;对汉魏碑版的浸润与融通,使赵雁君的书法风格有了跨度上的飞跃,成为他当前创作状态的又一佳境——碑帖结合,左右逢源 。
无疑,赵雁君这一独特的主题书法创作,成为当代书法家的山水旅居之路、诗歌创作之路、思想传播之路、文化融合之路,书法诗路所涉及的区域,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荟萃之地,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举足轻重 。
浙东山水,不愧为唐朝诗人们的诗和远方 。
浙东大地,不愧为当代书家赵雁君的笔阵 。
《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文章插图
△浙东篇 2020年 方干《献浙东王大夫》 50cm×98cm
《诗路雁迹·越州篇》
一方灵秀水土,群贤毕至浙东唐诗之路;一脉越地人文,绣口一吐却是半个盛唐……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凝结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诗歌长廊,是赵雁君于书法创作上的一次探索和开拓之路 。
越州,建置于隋朝,后称会稽郡,唐高宗武德四年更名越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恢复为会稽郡,至唐肃宗乾元元年三定越州,此后整个唐代沿袭不变 。因为历史和地理沿革,唐朝诗人笔下频繁出现的“越”“越国”“会稽”“越中”“越溪”“越江”等词汇,有时专指古时的会稽郡,但更多的是泛指古代七县中的某县某地 。
除了历史文化丰厚的馈赠,越州地区对唐朝诗人还有许多更为直接的诱惑 。
山水秀丽 。越州濒临东海,海陆交界海景殊胜 。区域内部钱塘江、鉴湖、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姚江贯通境内,河道交错,湖荡棋布,河、湖、江、流像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络笼罩在会稽山、四明山山系之间,山水错杂,水陆交融,营造出一方越郡佳山水 。
《诗路雁迹》:赵雁君笔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篇》《越州篇》

文章插图
回首那些风流的魏晋名士,想当年有太多的故事遗留在越州——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咏絮之才、乘兴而来……都是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雅闻逸事 。
像古人那样,赵雁群陶醉于沿途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之中,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书写了千余首经典唐诗 。赵雁君书写的既是一条汇聚天然名胜的自然遗产线路,又是一条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戏曲、陶艺、民俗、方言、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宝藏的文化遗产线路 。
时空里,天地间,再回首 。
遥想当年,诗人孟浩然竟在萧山的渔浦码头,顶着太阳跳上船后,但见江天一色、风平浪静的钱塘江岸青山隐现,心中不觉惊喜:前方有山的地方可是越中?
这番情景,不仅被孟浩然记录在一首题为《渡浙江问舟中人》的七言律诗中,也被赵雁君书写在了《诗路雁迹》的书法集中:“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