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当高赞话题被拍成播放过亿的综艺|对话知乎副总裁张宁( 二 )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沟通 , 节目调整为“纪实+观察室” , 通过跟拍、采访 , 真实展现4位优秀职场人的工作状态 。

知乎还提出了一个让制作团队一度颇为不解的要求——被跟拍的对象 , 在实际生活中 , 一定也要是真正厉害的人 。 不能只是选一个好看的 , 或是配合度高的人 , 来“演戏” 。
“我们觉得真正优秀的人 , 他的状态是演不出来的 。 ”
8月底 , 这档强调纪实的职场观察综艺正式上线 。 在观察室里 , 陈铭、杨天真、冉高鸣 , 以及知乎的多位答主 , 对现实中4位优秀职人的表现进行观察和点评 。 对于职场中遇到的难题 , 节目也显性或隐性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
第一集片尾 , 来自Meta(原Facebook)、苹果和谷歌的3位顶级程序员在旧金山的奥克兰海湾大桥下散步闲谈 , 谷歌程序员张书豪谈起自身能力与历史进程的关系 , 感慨可以接受自己只做“巨轮里的一个螺丝钉” 。

张宁看完样片 , 就被这一幕戳中了 , 他特意把这个片段发给了知乎的CTO李大海 , 没想到对方也颇有共鸣 。
节目上线后 , 张宁向团队提出 , 要不要在站外程序员圈子里宣传一波 , 但是讨论的时候忽然意识到 , 程序员最大圈子不就是知乎吗?如今 , “做巨轮里的一个螺丝钉也很好 , 这是当前职业环境中的普遍心态吗?”已被当成一个问题发布在知乎平台上 , 短时间内就收获了几十万的浏览 , 近200个优质回答 。
这其实是职场节目比较少见的关于理想主义的探讨 。 张宁感慨 , 知乎还是藏不住理想主义 , 在知乎 , 人们还是更希望了解所向往职业的精神内核 。

跨代、跨圈层:Z世代和80后的“平视”
更加理想主义的尝试 , 或许是《荒野会谈》 。
区别于市面常见圆桌节目嘉宾的老成和严肃 , 《荒野会谈》的“主咖”李雪琴是一名95后 , 她还曾在知乎工作过 , 对整个知乎生态颇为了解 。
【李雪琴|当高赞话题被拍成播放过亿的综艺|对话知乎副总裁张宁】此外 , 席瑞来自《奇葩说》 , 李浩源来自《令人心动的offer》 , 蒋先贵来自《明日创作计划》 , 而李松蔚、刘博洋则是知乎的优秀答主 , 年龄分布在80后、90后、00后 。
他们逃离出室内场景 , 选择了“山谷旷野”、“隐秘森林”、“滩涂河畔”三个场景 , 就知乎上年轻人关注的社交、原生家庭等高赞话题 , 进行开放式讨论 。
“有次拍摄在山里 , 遇到局部暴雨 , 还要发山洪 , 我当时担心能不能拍 , 最后大家还是坚持下来了 。 ”张宁说 , 很多人觉得节目里的雷声是后期音效 , 其实都是真实发生的 。
尽管野外环境复杂 , 但舒适的场域、对议题所产生困惑的感同深受 , 嘉宾们很容易放下戒备 , 坦诚以待 , 侃侃而谈 , 也给节目带来了真诚的质感 。
在洞察Z世代样态时 , 80、90后没有自居正确经验的持有者进行“说教” , 反而时常自剖困惑 , 甚至袒露自己的恐惧和伤痕 。
最典型的代表 , 就是80后心理咨询师李松蔚 。 在90后、00后面前 , 他非常坦然地谈起了自己的“社恐” , 交流姿态暂时跳脱出了心理咨询师的位置 , 更像是在进行自我表达 。
但李松蔚也会在节目里以专家的视角剖析“标签”这件事:“以前的标签代表你有问题 , 不正常 , 不主流 , 今天‘社牛’、‘社杂’的标签相当于去表达 , 我是红色、我是黄色、我是绿色 , 给自己来描述自己身上比较突出的社交特点 , 都是希望唤起同类型伙伴的共鸣 。 ”
对此 , 李雪琴回应道:“在各种标签之外 , 我们是不是忘了 , 还有‘正常人’的存在 。 ”

这样跨世代的交流 , 或许天然就适合在知乎 。
知乎问答生态的核心就是赞同反对机制 , 这样的机制只会推送更专业、更科学、更有获得感的内容 , 同时也就跨越了代际、阶层、圈层甚至是时间的限制 。
就像李浩源在节目里所说:“每个圈层都是一根根文化光柱 , 他们彼此是独立的 , 但也可以产生交叉 。 ”
让每一档节目都做到Z世代和80后的“平视” , 这也是张宁作为知乎80后用户的私心 , “虽然都是面向Z世代的节目 , 我还是希望80后看完也不会觉得无聊 , 有所收获” 。

反哺知乎内容生态
考虑到知乎用户刷视频的习惯 , 知乎还对节目的时长做出了严格要求——每期必须限制在半小时之内 。
严控时长 , 也导致半小时的高密度输出 , 让不少用户反映需要多看几遍 , 才能更好的GET到细节 , 更深入的理解嘉宾观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