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屠死了多少人?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还不知道:嘉定三屠到底有多惨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廷发布剃发令,嘉定百姓当然不从命 。两千多年的思想不是一道圣旨就能改变的,于是乡绅侯峒曾带领嘉定绅民起义反清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 。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特示 。”(《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 。
剃发令颁发到嘉定后,嘉定绅民拒不从命,喊出来“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口号 。嘉定城著名乡绅侯峒曾主张积极地起兵抗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以死明志 。于是侯峒曾联合黄淳耀等人奋起反抗,清吴淞总兵李成栋(南明降将)立即领兵五千来攻 。
嘉定城在黄淳耀的领导下,重新用土石加固了城墙,并且四处请求增援 。八天后,援军终于赶到 。但是,这支由蔡乔率领的队伍只有三百人,而且装备极差,必打不过装备精良的清军,转眼间就被李成栋的部队拦截击溃了 。

扬州十日屠死了多少人?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文章插图
侯峒曾、黄淳耀等人本来想借用城外乡兵扼阻清兵 。可是,四乡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根本没有作战经验,人数虽多,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序无领导的状态,难以同正规清军作战 。双方才一交锋,乡兵就不战自溃 。甚至在作战时,因为后退、逃跑等,常常出现踩踏现象 。
不过乡兵经常能消灭一些小股的清兵,李成栋的弟弟就在乡兵的一次伏击中被杀死 。李成栋恼羞成怒,亲自率领全部人马进攻城北的娄塘桥,将大部分集结在这里的乡兵全都杀死 。
三天后的黎明时分,在隆隆的炮声中,李成栋下令攻城 。次日城破,侯峒曾眼看大势已去,奋身投入池中,但还是被清兵拖出斩首,他的儿子侯玄演、侯玄洁也不能幸免 。黄淳耀躲进一座寺庙,在墙上写下一段悲壮之辞后,上吊自杀 。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 。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
扬州十日屠死了多少人?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文章插图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 。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 。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
如同当时江南很多城镇一样,南京投降后,嘉定也曾“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 。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 。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了 。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 。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 。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 。
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 。遇他兵,勒取如前 。所献不多,辄砍三刀 。至物尽则杀 。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 。”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 。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