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宠剧|精品甜宠剧为何“消失”了?( 三 )


这就是“甜宠剧”的外部现状 , 是一个会引来负面偏见的标签;内部现状是 , 从导演、编剧或者策划这些内容创作者的视角来看 , “甜宠剧”这个类别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曾存在 。
对于前两年有过甜宠剧作品、近期参与了头部公司出品A级都市言情剧的编剧罗辑来说 , 言情剧和甜宠剧的创作逻辑没有区别 。 只不过现在观众更喜欢带有轻喜剧元素、纯甜少虐甚至不虐的恋爱模式 , 这种风格在表述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甜宠”二字 。
擅长拍摄都市言情剧的导演于中中向河豚君表示 , 从“甜宠剧”标签出现之前拍摄的《亲爱的公主病》 , 到曾经大热的《半是蜜糖半是伤》 , 再到当下正在播出的《恋爱的夏天》 , 自己都不会为作品贴上“甜宠”标签 , 他认为“爱情”和“偶像剧”的标签更为贴切 , 即通过拍摄出玛丽苏的“苏”感 , 引起观众少女心的体验感 , 更像是“成年人的爱情童话” , 多表达爱情里美好的部分 。

“甜宠”这个词对于导演于中中来说 , 更像是主角的情感关系到达一个甜甜蜜蜜的状态时会出现的阶段 , 而非这段情感关系的全部 。
严雨松以及田川 , 对“甜宠剧”的看法也更多偏向于这种“狭义”定义 , 即“言情剧”中一个细分类型 , 只不过区别在于:严雨松认为甜宠剧的受众定位更极致地偏向于年轻化与女性向的用户画像;田川则认为甜宠剧更像是“甜”与“宠”的桥段高频拼凑的产物 。
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是爱好以情感关系变化为故事主轴的作品 , 所以对“言情剧”必然有海量需求 。 当平台消极“切割”甜宠剧后 , 优质甜宠剧的受众需求只能转而由“优质言情剧”来满足 。
“但这就逼迫行业人要自我升级了 , 就算拍分账剧 , 成本不高 , 剧本也要升级 , 不然也无法和微短剧竞争 。 我们曾经用过的一些甜宠剧编剧 , 按现在的剧本标准 , 已经无法再合作 。 ”田川认为平台对甜宠剧的抛弃并非是“一刀切”的做法 , 而是释放一个让片方自我升级的信号:
如果只想肤浅地拍一部给观众“嗑糖”的剧 , 就会成为平台想切割掉的“甜宠剧”;但如果你为人物成长和情感故事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 就可以“升级”为“优质言情剧” 。

河豚影视档案统计了今年55部平台已播非分账甜宠、言情剧 , 其中13部豆瓣尚未开分 , 40部已开分剧集中19部为6分以上及格作品 , 成功率在1/3左右 。 其中去年拍摄作品的成功率高于过往 , 除了审美更贴近当下之外 , 也是因为行业从去年就对质量提升有所感知 。
策划慢慢和编剧罗辑从剧本创作角度一致表示 , 言情+其他元素 , 叠加题材的言情剧一定是未来的走向 。 叠加题材的好处有三点:
第一 , 可以从题材源头就为故事增添更丰富的维度 , 解决了主角们除了恋爱之外“无事可做”的一大问题 。
一部剧需要尽量避免男女主角只会通过吻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 , 事实上像去年被誉为极具氛围感的《周生如故》 , 即使主角没有亲吻 , 观众也能被二人感情打动 。
第二 , 叠加的题材不是仅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或者提升项目过会率 , 而是要对故事内涵和人物成长弧线进行深度挖掘 , 令该剧有更大格局的意义 。

比如近两年拍摄的待播头部言情剧 , 大部分都加入了特殊职业的元素 。 叠加的职业除了是以往剧集里鲜少关注的 , 也几乎是富有社会意义和科普意义的职业 。
“现实关照一定是未来言情剧需要增加的元素 。 ”策划慢慢认为 , 或许你的剧不一定非要拍成《理想之城》或者《人世间》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 , 但一定要在其中加入更多的“现实性” 。

比如不可以为了恋爱而不要工作 , 即便是《苍兰诀》也会在结局时因为男主东方青苍不再一心搞事业想着“荡平水云天”而被一部分观众吐槽“恋爱脑”;《梦华录》也是在恋爱之外加入了女性励志;就连专注甜宠的分账剧 , 去年的剧王也从一直以来的古装剧变成了都市剧 , 甚至去年Top3的作品全部是都市剧 , 就是因为增加了现实感 。
第三 , 是令内容创作者优胜劣汰 , 令制作参与者更加专注 。 在长期的甜宠剧写作下 , 很多编剧甚至连完整流畅的故事框架和情节都无法完成 , 策划慢慢表示 , “这种编剧最多只能写微短剧 , 写不了长剧集 。 ”
蓝港影业CEO严雨松同样认为 , 在整体项目量减少之后 , 影视市场“赚快钱”的时代会渐渐过去 。 以前很多一二线导演、演员 , 因为邀约很多 , 精力无法专注在一部戏里 , 现在行业遇冷 , 以前一年三四部戏 , 现在每年只有一部戏 , 自然可以把精力专注在这一部里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