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宠剧|精品甜宠剧为何“消失”了?( 二 )


而当2018年资本退潮的时候 , 蓝港影业发现外围资本对影视行业的信心开始减弱 , 但影视行业很多从业者被曾经的资本把价位推到了一个高点 , 导致现有的资本无法匹配到合适的资源 , 以至于一个项目虽然付出了较高的成本 , 但演员和制作团队的实际能力降级 , 最终成品变成看起来是“低成本”的非低成本剧 , 这也导致了甜宠剧逐步“拉胯” 。
据了解 , 甜宠剧初期的“小而美”自制、定制剧成本可以压缩在5000万以内 , 也有不少可以控制在3000万以内 , 几乎与现在的分账剧价格无异 。 随后平台对甜宠剧需求量较大的2018-2020年 , 一部平台B级甜宠剧成本就达8000万左右 , A级则必然过亿 , 同级古装剧比都市剧成本再高一两千万 , 显然已与大众认知中的“小而美”渐行渐远 。
平台花钱囤量时期 , 尚可因为甜宠剧制作周期短、便于快速“充数”而容忍“价高质低” , 一旦平台进入到止损提质的阶段 , 又遇短视频冲击 , 甜宠剧必然成为优势全无的鸡肋赛道被切割 。
将其托付给分账剧赛道 , 无非是平台表达出不会再为劣质甜宠剧买单的做法 。
如果影视公司对自己的甜宠项目有信心 , 分账模式一来可以让影视公司自负盈亏 , 不再抱着“平台托底”的侥幸心理 , 从而在内容好坏方面有压力 。 另一方面 , 影视公司自制甜宠剧 , 首选也只有网络平台 , 所以依然可以为平台的项目囤量 。

甜宠剧播出量减少 ,
平台用户权益是否受损?
“分账剧和微短剧是承载不了真正传统长剧集受众的诉求的 , 甜宠题材也一样 。 ”某知名编剧告诉河豚影视档案 , 甜宠剧的受众虽然喜欢嗑糖 , 但大部分人还是对“连贯的剧情”以及“视听观感”有诉求的 , 未必能从一般“段子剧”中得到满足 。

影视市场每年都会诞生甜宠爆款剧 , 以今年的《苍兰诀》为例 , 头部甜宠剧的制作 , 无论是故事还是服化道特效 , 都保持在一个不低的水平线之上 , 这往往是小成本分账剧不可能实现的 。
今年故事和制作都被誉为分账剧天花板的《一闪一闪亮星星》 , 其成本已达6500万 , 堪比平台一些B级定制剧 , 但整体质量仍旧不比头部甜宠剧 。
至于竖屏微短剧 , 画面则除了主角大头之外不具备任何细节 , 更缺乏长剧集的连贯叙事 。
真正对优质甜宠剧有需求的受众而言 , 在平台与甜宠剧“割席”的情况下 , 该如何获得真正的满足?
据了解 , 18-21岁&25~35岁的女性群体最需要通过甜宠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另外 , 在短视频占据下沉市场后 , 甜宠剧的受众人群相较两年前更向一二线城市以及精英人群聚拢 。 这样的群体 , 对长剧集的内容和视听质量都会更为看中 , 也需要更高质量的甜宠剧 。
从数量上来说 , 平台每年播出的长剧集总量已经有所减少 。 而在今明两年 , 平台将过往库存项目播出完毕后 , 2024年的上新量还会又更明显下降 , 甚至会下跌至2021年的一半 。
“当然 , 平台更注重头部剧和品质剧的播出 , 为的也是更好的广告和会员收入 。 ”蓝港影业CEO严雨松向河豚君表示 。

总量减少 , 甜宠剧受众可看剧集数量也势必减少 。
从演员班底来说 , 平台极力推行大屏会员 , 家庭用户和客厅观众增加 , 这类用户有许多仍停留在“凭演员的国民知名度挑剧”的电视观看习惯 。 分账剧成本可邀请的演员国民知名度有限 , 通常会以拥有高粘性核心粉丝群的选秀偶像来做流量保底 , 平台也可能因此流失用户 。
爱奇艺近两年通过线上剧场模式实验“甜宠+”剧集的可行性 , 在热度流量与口碑表现两方面都可达标的作品有《月光变奏曲》《变成你的那一天》《一生一世》以及《苍兰诀》这几部 , 都是依托头部演员或头部IP , 各环节都达到真正平台A级以上水准 , 才得以被认可 。

这些真正的平台A级以上水准作品 , 制作成本必然过亿 , 成品效果是3000万以下分账剧以及500万以下微短剧都无法企及的“精致” 。
所以如今不少甜宠剧用户 , 是需要A级以上精品剧的 。

甜宠剧“失势” , 从业者“被迫”自我升级
甜宠剧数量骤减后 , 从业者怎么办?
从2021年开始 , 平台A级以上偶像剧作品已经不再“自称”甜宠剧 , 即便其中情感纯甜不虐 , 也只对外宣传“言情剧” , 以便与小成本甜宠剧“割席” , 这是片方的应对之法 。
“如果想拍非分账的言情剧或者偶像剧 , 主标签里就不能有甜宠 , 不然项目就会惹来天然的偏见 , 觉得你是小成本 , 或者没什么实际内容只想发糖 。 ”策划慢慢这样告诉河豚影视档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