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现实意义?余华活着中富贵的悲剧形象


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现实意义?余华活着中富贵的悲剧形象

文章插图
余华:《活着》书面封皮1
一周前,用两个晚上看完余华《活着》这本书,这本被无数人推荐阅读的书,的确没让人失望,看后心情难以平静,有种立刻要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好久没有看到一部小说,被打动到落泪 。
余华在做客《朗读者》时,自述:“我识字不多,后来好多评论都赞扬我的文字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字少 。”
余华的语言简练朴实,有种神奇的魔力,引领你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停不下来 。
印象最深的是小说开篇,“我“遇到名叫福贵的老人,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吆喝:”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很好奇 。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
【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现实意义?余华活着中富贵的悲剧形象】开始读这一段对话,只是觉得语言生动有趣,读到后面,才知道原来这些名字都是老人的亲人,她们一个一个都先老人而去,最后只剩下被老人起名叫“福贵”的一头老牛陪伴他相依为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2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的一切灾难都发生在福贵身上,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 。福贵的一生就是苦难的一生,我完全沉浸在悲凉的故事中,一改我以往看书时手握一支笔,遇到喜欢的字句会划线,这本书在阅读时,完全停不下来思考,深深被余华的文字吸引,分不过神来动笔一划 。
余华因这部12万字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首版时间1993年,经历26年,依然长盛不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余华在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
3
小说主人公,徐富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吃喝嫖赌,将家中100多亩田地输光 。家产被败光后,他爹被气死;她娘病重,他去抓药时,被抓壮丁,没看到娘临死最后一眼 。
妻子家珍,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她一见钟情,结婚后又赌又嫖,家产赌光,穷困潦倒 。家珍却一直不离不弃,贫穷中得了软骨症,在儿子,女儿相继离世后也撒手人寰 。
女儿凤霞,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高烧变成了聋哑女 。长大后嫁给镇上一个偏头的搬运工,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
儿子有庆,念书到五年级时,学校校长也是县长的女人,在医院生孩子时出了很多血,学校组织孩子们去献血,被冷漠麻木的医生活生生抽干了血,死在医院 。
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工地上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 。
外孙苦根,在他爹二喜死后,随福贵回到乡下,7岁时和福贵摘了大半亩田的棉花后,额头发烫 。福贵心疼生病的苦根,摘了半锅新鲜的豆子,煮给他吃 。没想到,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不是苦根嘴馋,日子太穷,平日里连豆子也难得吃上,福贵自责自己又老又笨,煮了这么多豆子,害死了苦根 。
亲人一个个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自己一生的苦难 。悲情的高潮是有庆在医院被活活抽血而死,眼泪抑制不住喷涌而出 。
4
这部小说带给我的震撼,绝不仅仅是福贵悲情苦难的一生 。合上书,我在想,一个人的苦难怎么会有这么深,也许是艺术上的再创作,将所有的苦难都集中在福贵一个人身上 。余华曾说过,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开始用第三人称,写到一半时,写不下去,后来改用第一人称 。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对于苦难的态度,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死忙时,活着的人意义所在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
作为初学写作的我,不仅仅从读者的角度去读故事情节,的去琢磨题材与人物之间的编排,语言叙述风格 。整本书的目录有5个不同版本的自序,小说部分没有章节,一气呵成 。
才疏学浅,词不达意,想要表达的还有很多,都不及余华自叙来的深刻,摘选部分内容作为本文结束 。
5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远处波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