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禅让?宋高宗禅让( 二 )


至此,宋朝君臣盼望已久的和平终于实现了 。
第二、政治需要
签订《澶渊之盟》后,辽国军事进攻虽然暂时停息,但是前期的小规模骚扰和后期的大规模战争却给宋廷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同时也存在于精神层面 。

宋高宗禅让?宋高宗禅让

文章插图
因为辽军每年秋冬之际都要发动对宋的侵掠,宋廷每年都要将大部分精力用在防御和抵抗上,因此忽略了许多内部矛盾,这些被积压起来的矛盾在辽宋和议后渐渐凸现出来:
1、 内部矛盾激化
宋境灾荒不断,人民食不果腹,内地也有危乱的迹象 。在对辽战争期间,田锡曾经提醒真宗道:“霸州、乾宁军死伤人户,又,莫州奏饿杀一十六口,沧州奏全家饿死一十七口 。陛下为民父母,使百姓饿死,乃是陛下辜负百姓 。宰相调燮阴阳,启导圣德,而惠泽不下流 。乃是宰相孤负陛下 。昔伊尹作相,耻一夫不获 。今饿死人如此,所谓‘焉用彼相’ 。若不别进用贤臣,臣恐危乱之萌,不独在边防而在内地也 。”回为了给边境宋军输送粮草,“关西老幼,疲苦转饷” 。,人民已被繁重的赋役压得喘不过气来 。
2、党项一族的叛变
党项首领李继迁于990年接受契丹册封的夏国王的封号,而拒绝宋朝的招抚,宋政府为了迫使其就范,便采取了经济制裁,即“绝青盐使不入汉界,禁粒食使不及羌夷”回 。但是,宋朝没有做好相应的内部部署,禁盐措施施行的结果适得其反;外则“戎人乏食,相率寇边”,内则“关陇民无盐以食,境上骚扰”固,客观上反而助长了李继迁的声势 。
3、《澶渊之盟》的签订引起了国内的纷争
对于这次条约的签订,朝廷上下、京城内外对于这次和平的实现,却颇有微词 。王钦若就曾以此比为《春秋》之“城下之盟”,这种类比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结为兄弟之国,互称南、北朝,这对于长期处于独尊地位的中原政权来说应该是一种屈从 。宋对辽进行赔款,不仅给宋廷、百姓增加了经济负担,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这种做法也有损国家尊严,伤害了宋朝军民的民族感情 。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惧怕战争的真宗一方面从解决边境问题入手,派遣得力的、稳重的大臣守边,一方面从精神意识方面下手,采用了王钦若的建议,决定举行封祥大典,希望通过这种盛世大典向外国使者炫耀宋廷的威严,从而洗刷掉存在于宋朝君臣内心的尴尬,重振民族精神 。封禅的政治意义是非常丰富的,简单的说就是“尊王攘夷”,既可以证明帝王朝代的正统,同时也可以证明中原的独尊地位,也是趁机向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证实宋朝实力和彰显中国文化的绝佳时机 。
宋高宗禅让?宋高宗禅让

文章插图
宋真宗无奈之下做出这个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宗的失误就在于:“不思修本以制敌,又效尤焉,计亦末矣 。”
【宋高宗禅让?宋高宗禅让】第三、巩固皇位
从宋太宗在烛影斧声中即位,到所谓的“金匮之盟”,再到宋真宗登上皇位,宋初皇位的继承始终是一件充满变数的政治事件 。宋太宗为了巩固皇位,除去了弟弟廷美和太祖的后人 。虽然太宗的儿子们成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由于太宗的敏感多疑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太子的人选也几经易位 。真宗也是经过长久的准备、斗争才登上太子的位置,并顺利继承了皇位 。为了稳定自己的皇位,真宗努力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编造了自己是真命天予的故事,这种动机一再强化最终推动他走上了封禅的道路 。
宋真宗的皇位来之不易,是经过几次更换候选人和各种势力反复斗争后得来的 。因此真宗即位后,一直小心谨慎,对自己岌岌可危的帝位倍加珍视,不仅防备各种危险因素,还不断强化自己即位的正统性,在宋辽战争刚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制造了“天书事件” 。
皇位的来之不易,使真宗对此倍加珍惜 。他即位后,一面惩治了阴谋改立者,一面殷殷报答拥立者 。此时,吕端等人自然是头等功臣,一些曾经帮过真宗的小人物也渐渐为真宗所倚重 。李皇后、王继恩一派彻底失败后,寇准、吕端一派险胜,真宗身边的旧臣也在渐渐崛起,王钦若等一批曾经在真宗继位前帮助过真宗的人,此时也受到真宗重视,王钦若等人又擅长揣测、奉迎,所以很快成了真宗的心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