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里的樊哙是什么样的人 鸿门宴的主人公为什么是樊哙呢( 二 )


在后世不少人的记忆里,樊哙只不过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将,但樊哙在此时说的一番话,简直有春秋战国时纵横家之风,不仅有理有据,还能结合暴秦的典故,让其言论有了当时最具道义合法性的根据——反对残暴不义,仁德者才能拥有天下 。再加上之前樊哙饮酒吃肉的夸张动作,把项羽立刻镇住了,这就为刘邦逃离现场争取了可能性 。
项羽反应迟缓,没能抓住时机,让刘邦借口上厕所的时候逃走了 。这对项羽来说,当然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但从“历史成功者”的视角看,这是刘邦在成功前最凶险的经历之一,而帮助他化险为夷的人,不仅是出谋划策的张良,更是直面危急时刻的樊哙 。
至此,樊哙的“精彩表演”还没结束 。刘邦问樊哙该怎么办,樊哙回答:“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如果说前面樊哙的一番豪言壮语,已经令人惊叹了,此处他说的话,更不寻常 。虽然刘邦遇到了危险,但竟然在慌乱中问樊哙怎么办,而不是问张良,或者自己直接下命令,这似乎不合常态 。但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个鸿门宴的细节,很可能出自樊哙后人的讲述,那么这不寻常之处,也就能说通了 。
樊哙回答刘邦一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话,其实也贴合其身份 。一般来说,人们在比喻的时候,都会选取自己熟悉的事物 。樊哙早年就是屠狗之辈,对屠宰的话题自然再熟悉不过 。情急之下,把自己的命运联想到等待屠宰的动物,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这里为何用的是“鱼肉”而非其他牲畜,后世就而知了 。事实上,对于历史现场对话的还原,即便当事人也未必能做到完全一致,并不排除樊哙在追忆往事时,将当时的语言进行文学化加工的可能性 。更何况,樊哙的原话,也未必就能被后人一字不落地记住,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事件要素出现变形,也是十分常见的情况 。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为樊哙立传,亦有对鸿门宴故事的叙述,其内容与《项羽本纪》差不多,这也从侧面说明,鸿门宴故事最精彩的场面,恐怕就真的来自樊哙的视角 。樊哙前前后后的表现,成为鸿门宴上最精彩的瞬间 。历史上,鸿门宴的主角,当然是刘邦和项羽,但从史书叙事的层面看,樊哙才是鸿门宴故事的“主人公” 。
刘邦连襟,受吕后牵连家道中落
樊哙视角下的鸿门宴故事,通过后代的相传,在其孙樊他广的时候,终于有机会讲给司马迁了 。而且,此时的樊家已经没落,樊他广更有可能会把爷爷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视为“从龙之功”,希望司马迁把它记在史书上,进而铭记樊哙对刘邦和汉朝的功勋 。
樊哙的历史地位虽然比不上汉初三杰,但也是刘邦帝王霸业中不可忽略的力量 。《史记》上记载,樊哙的战绩是:“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 。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汉朝开国后,樊哙被封为舞阳侯,后来升为左丞相 。樊哙还娶了刘邦夫人吕雉的妹妹吕须(也有记载为吕媭)为妻,算是外戚,这让他跟吕家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也因此在政治势力变化时,后代受到了牵连 。
《史记》对樊哙身后的家族历史,记载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也能让人看到,樊哙的家族从第二代其实就已经开始没落了 。实际上,当他们与吕雉家族建立了剪不断的关系时,就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了 。
刘邦死后,继承人汉惠帝性格懦弱,大权旁落,吕雉及其家族势力长期把控权力,引发刘家及其效忠者的不满 。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等人密谋,平息诸吕之乱 。与吕雉有血缘关系者,在变乱中都难逃一死 。樊哙与吕须生下的樊伉,一度享受荣华富贵,但在诸吕之乱中被牵连和诛杀 。
幸好樊哙还有个庶出的儿子叫樊市人,没受牵连,将樊哙的血脉存续下来 。樊市人年纪轻轻就死了,才活了二十九岁,他的儿子便是樊他广 。不料,后来樊他广因为得罪了一个门客,此人竟向汉景帝告状,说樊市人没有生育能力,樊他广并非其所生 。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否是真的,但汉景帝还是以此为理由,将樊他广贬为庶人,樊哙家族也就彻底没落了 。
所幸,家道中落的樊他广有机会向司马迁讲述家族昔日的辉煌,通过史家之笔,为后人带来了第一视角的鸿门宴故事,也将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英姿定格成永恒的历史影像 。
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后世永远不能真的回到历史的现场,只能通过叙事者的视角来看历史 。历史学家的本事,就在于能通过讲述者的记忆,来发现历史现场那些不同寻常的细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