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前有大规模战争吗 夏朝之前
文章插图
夏朝以前(夏朝以前有大规模战争吗)
作为先夏时期的城市遗址,世茂古城的瓮城、马脸和用石头包裹的夯土墩,无疑刷新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原有认识 。之前我们认为巴比肯和马脸的出现至少应该是在大规模战争频繁发生的春秋战国时期 。
要知道,城址的出现,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产物 。任何时候,军事防御设施的建设,包括城墙,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1000米长的城墙至少需要几万到几十万立方米的土石方,这还不包括城墙周围护城河所需的土石方量 。
建造复杂的军事防御设施的难度和所需的巨大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
然而,世茂的超级军事防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绝不是孤例 。
2021年1月20日,河南孟州禹思庙考古现场发现了两条夯土墙和壕沟的环形壕沟 。城址初步勘探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
根据出土文物特征和碳十四测定结果,这里的城址年代界限约为4000年前,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其中西环海沟深度达到了12米 。
所谓环壕,就是城市周围的防御设施,出现的时间比城墙本身还要早 。在史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天灾,所以护城河最初的作用是抵御野兽的攻击和汹涌的江湖威胁 。此后,人们发现从壕沟中挖出的土堆在壕沟内侧,形成土围,也能起到天然的防御作用,城墙由此而生 。
后来,随着氏族和部落之间矛盾的加剧,护城河和城市的功能开始从防御自然威胁转变为抵御敌对势力的入侵 。正因为如此,通过考古发掘,可以利用环沟的深度和宽度来判断其功能和聚落周围的基本情况 。
如湖南八石洞遗址(距今8500 ~ 7500年)护城河的深度和宽度均小于3米,陕西半坡遗址(距今6000 ~ 6700年)护城河的深度为5米 。整个新石器时代中期,护城河的深度一般在3-6米之间,可见这一时期防御的重点是自然 。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的规模和军事防御能力都显著增强 。以上面提到的虞庙遗址为例 。12米深的西环壕如果用来防洪防兽,显然是浪费人力物力 。这样的深沟,甚至已经超过了我们之前公认的史前军事防御需要 。
这个信息资源网络意味着,在龙山文化向夏朝的过渡时期,战争的规模和频率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那么夏朝之前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史书中对上古形态的描写,无一例外地塑造了一个尧舜退位,万民和谐的社会结构 。偶尔的战争也是为了维护土司统治下的秩序,如“蚩尤之乱”引发的黄帝与蚩尤之战、尧攻淡水、禹杀等 。
但是,这些恐怕都不是古老的真理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史前城址有50多处,尤其是龙山时代 。其中,军事防御能力明显增强的城址多分布在各种考古文化或类型的交界地带 。
如黄河中下游的孟庄、后岗、城子崖等遗址,在暖期处于温带和北亚热带的交界处 。内蒙古和辽西地区的城址分布线与后世的长城重合,江苏新沂的花厅烈士墓则显示了浙江良渚文化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结合地处中原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处的陕北世茂古城将防御功能强化到极致的现象,以及陕南陶寺遗址出现了大规模杀人、虐女、破坏、盗掘墓葬等暴力行为 。就连远在中原的湖南七星墩遗址,也发现了“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 。
可想而知,中国的“战国时代”早在夏朝建立之前就出现了,在此期间,大规模的战争成为常态 。以河南孟庄遗址为例 。不到20公里内挖掘出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遗址多达5处,面积不足5万平方米的小型聚落也不少 。这种信息资源网络的密度足以证明当时的人口可以支撑频繁的部落战争 。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部落国家,绝不是我们之前认为的有一个共主在某个时期领导着各民族,其他国家都是属于他的附庸 。
其实“诸侯”一词原本只是周朝封建制度下的概念 。初夏时期,那些拥有完全独立王权、祭祀和深沟高垒城池的统治者,是否会把自己降低一个等级,把自己当成某些共主(如尧、舜)的附庸,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而杜尧陶寺遗址的都城并没有陕北的世茂和南方的良渚那么大,恰恰证明了当时所谓的“万国之主”很可能只是后人的联想 。就连部落联盟首领姚所在的陶寺,也不是被世茂暴力终结的?
推荐阅读
- 山洪来前有哪些预兆,山洪来临前的征兆
- 崇祯临死前有多狠?崇祯死于什么时间_1
- 崇祯什么时候自缢的?崇祯临死前有多狠
- 崇祯临死前有多狠?崇祯临死前有多狠
- 便前有血丝
- 滑雪前有哪些准备?
- 二胎临产前有哪些反应
- 宇宙|电磁力:宇宙中大规模建造的力量
- 女人绝经前有何症状
- 女人闭经前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