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不入秦?孔子周游列国成功了吗

孔子周游列国却未到秦国,秦国为之庆幸?还是秦国不幸所在 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 。周游的国家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 。孔子周游列国后,对于各诸侯国君主颇为失望,眼见自己满腹治国安邦理论却无法施展,不能扭转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混战的局面 。他不由发出无限感慨:
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史记.孔子世家》
意思是:我难道是匏瓜吗?挂在那里只看不给人食用的吗!所以六十多岁的孔子决心著书育人,就没有继续周游列国,秦国就这么和孔夫子错失交臂 。
有人说秦国是蛮夷之地,所以孔子不屑于去秦国游说 。错!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但通过教育消除差别 。
有人说正因为孔子没有将儒学传到秦国,所以秦国才得以统一中原,可是真的就是如此吗?不容置疑,秦国是靠法家强国,以致最后打下江山,可是每一个学派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一定记得李斯写的著名的《谏逐客书》: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记.李斯列传》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统治阶级要巩固政权,不是简单的用武力镇压,而是软硬兼施,以德治国,以武力为后盾,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

孔子周游列国不入秦?孔子周游列国成功了吗

文章插图
一、儒家学说的精髓就是构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构架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其最终目的并非我们里理解的那样肤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其实儒学最终的目的是利用“德”来规范人的行为规则,构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
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曾经一时达到鼎盛,后来变得衰败,导致的根源并非是外因,都是来自内因 。
郑国在郑庄公时期曾经是春秋战国初期的小霸主,可是因为郑庄公死后大臣祭仲专权,诸公子轮流坐庄当大王,导致国力衰败 。
晋国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以后,朝政逐步被六大家族把持,公元前453年,晋国被赵、韩、魏三家瓜分 。
齐国的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可是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人,后宫和前朝大臣勾结,导致诸公子展开夺位大战,齐国开始走下坡路 。
其实这些国家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构建一个有秩序的国家,臣子没有守好自己的本分,随意干政 。而君王则没有履行好君主的权利,更没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做王上的因为自己的喜好随意更换太子,做兄弟的因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甚至弑君,国家由此走向没落 。
儒学并非我们理解中的那套迂腐的陈词滥调,只能用来夸夸其谈,那未免对于儒学思想了解过于肤浅 。孔子在鲁国参政随同鲁景公到齐国讲和,就用儒家学说为鲁国扳回颜面,甚至得到了被侵占的土地 。
於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史记.孔子世家》
有人说儒家学说根本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周游列国不入秦?孔子周游列国成功了吗】齐国对于孔子在鲁国当大臣,感受到了压力 。因为齐王感觉到鲁国有孔子这样的贤臣,称霸时早晚的事情,这样对齐国的威胁太大了 。
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史记.孔子世家》
可见,用儒家文化来管理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秩序,可以让统治者和管理者各负其责,老百姓安居乐业,安分守己,国家自然就稳定强盛起来了 。
周朝之所以衰败被分裂,就是从周幽王开始,他因宠幸褒姒废黜太子姬宜臼(周平王),立褒姒的儿子伯服太子,周朝由此衰败,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乘机加强自己的势力,根本上讲就是是因为礼崩乐坏,统治阶级由此失去了威信,所以各诸侯起来造反 。
二、儒学倡导施于有政,以德治国,并用国家机器为保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