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片中演员90%是导演亲戚,一波“虎”操作后,竟拍出了国产片良心( 三 )


比如麦穗 , 可以逆时针旋转;

比如用草 , 编一个驴;

比如吃饭时 , 给母鸡喂饭;

比如用麦粒 , 在手上压出一朵花;

比如 , 扶正被刮倒的玉米秆;
比如 , 去邻居家看电视;
比如 , 看家燕喂食幼崽 。

这些细节真的太生动了 。
如果导演没有在农村长期生活过 , 即使再有才华也绝不可能拍出这么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 。
这种逼真 , 还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 。
我想给海清送上敬意 。
她选择这部戏是有些不“理智”的 , 辛苦好几个月最后影片很可能无法上映 。

即使上映了 , 去看的人也不会多 , 宋佳、朱亚文主演的《诗人》 , 票房也才102万 。
但当李睿珺发给她剧本后 , 她立刻被主人公的故事深深打动 , 瞒着身边的人接下了这部戏 , 然后一拍就是10个月 , 期间还推掉了好几个商业片的剧本 。
2020年春节 , 在疫情闹得最凶的时候 , 海清告别家人前往李睿珺的老家提前几个月体验农村生活 。

她就住在李睿珺的姨妈家 , 和他们同吃同住 , 时间长了她也学会了喂驴喂鸡 , 她也习惯了好几个星期不洗澡 , 她甚至习惯了走几公里的山路去拍摄现场 。
有一次助理去找她 , 海清就在村民里坐着 , 助理找了半天愣是没发现她 , 海清那一刻觉得自己融进去了 。

开拍时男演员因为疫情来不了 , 导演直接让自己的姨父演男一号 , 这对于海清是个挑战 。
对方的一言一行甚至不用演 , 用海清的话说就是「真品和赝品放在一起」 , 双方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
为此她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 , 真正开拍后她迅速进入了状态 。

影片中贵英是个残疾 , 走路有问题 , 海清就和导演讨论如何走路 , 然后她就一瘸一拐地走 , 甚至在戏外都习惯了这种走路姿势 。
当她拍完回到上海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 西北漫天风沙 , 每次拍完后她的脸颊上都长着砂砾 , 10个月后海清觉得自己老了10岁 。

也正是这种不计得失的付出 , 换回了她在影片里的惊艳绽放 。
很多观众表示 , 如果不看演员名单 , 单看电影根本不会认出女主演就是海清 。
如前文所说 , 本片的男主角武仁林是导演的姨父 , 是个真正的农民 , 因为原定的主演来不了他临时顶上去了 。

他没有任何表演经验 , 整部影片就是在演自己 , 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和海清努力表演出来的真实 , 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 「艺术要源于生活 , 更要高于生活」 , 整部影片就在这种真与假之间 , 对这句话 , 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诠释 。
2、
当然 , 光有“逼真”远远不够 。
贾樟柯也找来自己的表弟韩三明来演《三峡好人》 。
毕赣也找来自己的姑父来演《路边野餐》 。
他们也都出身农村 , 拍出的电影也很真实 。
所以说 , “逼真”只是地基不是特色 , 打好了这个地基 , 导演才能使用自己的独门武器拍出真正风格化的作品 。
我们一直在说 , 《隐入尘烟》后劲儿大 , 这意味着观众一定能在有限的观影体验里听到过弦外之音 , 看到过画外之意 。

而导演李睿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有一个「神奇画框」 。
他给观众看到的只是画框里的内容 , 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 , 思维却不自觉地飞到了“画框之外” 。
影片刚开始 , 这个画框就出现了 。
一头驴出现在画框里 , 像一则寓言的封面一般 , 故事的帷幕徐徐拉开 。

随后的电影里 , 这个画框一直都在 , 只不过进行了变形 。
它可以 , 是一扇门 。

可以是 , 一面镜子 。

也可以是 , 一张相片 。

抑或是 , 一扇窗户 。

更多的时候 , 这幅画框是放置在镜头之外的 。
海清就说过 , 在拍摄时现场周遭明明一片荒凉 , 但是拍出的效果却像油画一般 。
这就是「画框效应」的存在 。
影片的底色是真实的 , 西北的环境是荒凉的 , 片中主角是麻木的 , 可是因为有了这个画框 , 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 。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双人构图法 , 造成了这种「画框效应」 。
比如 , 张永福儿子求村民献血 。

比如 , 有铁和商贩讨价还价 。

比如 , 被送宴席上的剩菜剩饭 。

而有铁和贵英感情的变化几乎都是靠这个画框完成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