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是怎么死的? 甘罗之死


甘罗是怎么死的? 甘罗之死

文章插图
甘洛之死(甘洛是怎么死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喜欢玩,不喜欢读书 。常听大人说:“甘洛十二岁为丞相,周瑜七岁为统帅 。”这句谚语成了那些上课不上进的孩子的口头禅,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句至理名言 。后来看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周瑜有所了解 。周瑜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在东汉末年战争爆发的时候 。适者生存,时势造英雄 。周瑜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神童 。但对于甘洛十二岁就当上丞相,也有质疑 。从甘洛的故事来看,他确实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过人的口才 。十二岁的孩子,在现代,最聪明的能上科大少年班,最笨的能上炕撒尿 。甘洛在两千多年前被拜为上卿,堪称神童 。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河南省鄢陵县,在鄢陵县城西十几里的地方 。绿柳掩映下有一个非常普通的村庄 。它藏在豫中大平原的深处,就像一个村妇不经意间留在地里的一粒粮食 。那是甘洛村 。在村子的东边,矗立着几棵古柏,郁郁葱葱,如一把巨大的伞盖,遮挡着阳光 。
据《嘉靖鄢陵县支干上卿墓》卷七记载:“罗,(今安徽)人,秦佐成,毛孙,能十二年请张唐湘言,再请车乘五次,向唐朝赵报知,说赵德五城隔着一条宽河,也向秦报知,故名罗上卿 。”甘洛是上清的史实,司马迁《史记》对甘洛的描述是这样的:“甘洛,甘茂孙也,甘茂死,甘洛十二年,秦湘文心吕后不韦 。”
甘洛的祖父甘茂是秦国的左丞相 。他很有名,后来死在了魏国 。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后代,如果没有土地,没有下海经商,就只好走父亲的老路,成为一个大众的客人 。首先,他可以解决他的工作;第二,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于是,甘洛和他的儿子去了秦国,投奔了吕不韦,吕不韦当然非常高兴 。毕竟,父亲和儿子是贵族 。
甘洛劝说张汤去燕国 。史书中记载了这个故事,但为了渲染甘洛,可能夸大了细节,混淆了史实和故事的区别 。从事件本身发展的逻辑来看,张汤不可能不知道“违抗诏书”的结果,吕不韦也知道张汤的情况 。他们必须在合理的病假期间内提出解决方案 。因此,可以推断,在这些日子里,吕不韦的湘府经常召开会议,研究对策 。这期间,甘洛以公客的身份出现,他提出要派人到赵游说,消除赵对张汤的威胁 。这个措施很好 。有两个主要方案 。一是劝说赵让张汤安全去燕,否则就兵戎相见 。这就是“先礼后兵”的策略;第二,如果赵胆小,就向赵要一个五城之间,一条宽阔河流的地方 。河间之地位于燕赵之间,地理位置对秦国统一六国极为重要 。这是秦国战略构想的主要目的,作为条件,秦国对燕国的侵略和不干涉保持中立 。这是甘洛“即兴”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甘洛在这次事件中突发奇想,提醒了吕不韦,吕不韦选择了年仅十二岁的甘洛作为其大使 。
原因是:
第一,甘洛之后是名门望族;二是甘洛才华横溢,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对外交细节了如指掌;第三,送一个孩子给赵,可以震慑诸侯,显示秦国的强大,达到政治上威慑诸侯的目的 。为了统一六国,先在精神上解除所有国家的武装 。
因此,吕不韦能够做出这一惊人之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只是老一套把戏的重复 。历史上他把在赵国做人质的“异族”变成了秦王的“子楚”,他把自己最宠爱的姬妾葛姬变成了赵太后 。这就是范所说的“纳妾窃国” 。他为秦王嬴政叫好,更何况是三尺顽童甘洛 。在这个情节中,吕不韦的商人气质和本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秦国“联燕攻赵”的外交战略,由于张汤的拖延和吕武威的精心策划,变成了“联赵弱燕” 。秦国是这场斗争的赢家,而燕国成了受害者,不仅失去了土地和城市,还把自己的王子作为人质 。所以燕国对秦国恨之入骨,这就为燕国太子单于派荆轲刺死埋下了伏笔 。秦在这场斗争中无利可图,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和“上行下效”的外交策略 。
这次外交活动后,甘洛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大臣,广为世人所知 。然而,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和吕不韦这个狡猾的老头一起当牧师确实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 。况且此事内幕一旦泄露,不仅各国诸侯会觉得被秦国愚弄,朝鲜新兴的蔡泽集团也会抓住把柄,大大削弱吕氏集团在朝鲜的势力和影响 。无论从秦国还是吕氏集团的利益来看,甘洛的存在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这就意味着吕不韦现在不得不“端磨杀驴”,甘洛必须从世界上消失 。甘洛就像昙花一现 。他刚刚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场大戏,即将悄然离世 。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不顾个人意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