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级疼痛等级表 癌症疼痛( 二 )


目前,270毫克的剂量也是由朱晓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药每12小时加到90毫克时,主管床的医生提醒他“谨防成瘾” 。那是7月3日 。但是他听不进医生的建议,因为他面前的父亲太痛苦了 。
每天,当朱晓做出为父亲解除痛苦的决定时,他都感到“如履薄冰” 。
吃了太多的药,我怕我脆弱的父亲被推进未知的深渊 。老朱吃止痛药会便秘呕吐,这是药物肉眼可见的副作用 。用量小,没什么效果 。
一位看过朱晓的视频并了解他的疼痛医生告诉他,“止痛药没有极端剂量 。每当止痛药失效时,他可以按照前一天1.5倍的剂量继续给父亲用药 。然而,当剂量达到270毫克时,即使他的父亲痛苦而困惑,朱晓也不敢再增加剂量 。
朱晓很害怕,他不知道更高的剂量会对他父亲产生什么影响 。
疼痛可控
其实大部分患者的癌痛是可以完全控制的 。
不同的疼痛科医生都告诉“偶尔治愈”,通过现在的“三步止痛法”,80%到90%的癌痛可以减少到3分以内 。这意味着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对患者的睡眠、食欲、情绪和精神产生明显影响 。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癌痛诊疗指南(2018年版)》,阿片类药物是治疗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 。
就像疼痛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所以有巨大的差异一样,阿片类药物对个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癌痛诊疗规范中对药物种类的选择、剂量的确定、不良反应的控制都有明确的建议 。
对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等常见不良反应,应重视并配合泻药在给药初期的早期干预 。对于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也可通过逐渐加大剂量、给药期间严密监测、使用唤醒药物等方法有效预防 。
个体化给药是癌痛诊疗中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作为主观感受,虽然有0 ~ 10的量化评价标准,但没有客观的理化标准,个体差异巨大 。
止痛药真的没有极端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疗中心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刘会龙对此深有感触 。
他曾经接诊过一个胰腺癌晚期的病人,身体很瘦 。刘会龙只用了最低剂量的吗啡,老太太睡了近12个小时 。然而,在他治疗的一名患者中,吗啡的最高剂量超过了1000毫克,但疼痛仍然没有完全得到控制 。
“如果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但疼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不应该说病人的剂量差不多了,不能增加剂量 。刘会龙说,“止痛的技术含量和药物的处理难度其实都不大 。主要是(患者和医生)愿不愿意用,观念能不能放开 。」
图片:酷罗海站
癌症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流程其实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步骤,并不是吃止痛药那么简单 。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综合治疗(姑息治疗)科顾晓莉副主任医师表示,规范化的癌痛诊疗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正确、专业的评估,包括患者的既往疼痛、药物使用情况、当前疼痛评分、与疾病相关的情况等 。定量、动态、全面的评估是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
评估后将参照三步止痛原则确定初始药物和初始剂量,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剂量滴定,进而确定最合适的剂量 。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新评估疼痛、确定药物疗效、判断副作用等 。可能涉及疗效不佳、调整剂量、追加辅助药物等 。,这是一个复杂的临床过程 。顾晓丽说 。
在实施癌痛规范化诊疗的医院,可以做到“333”原则,即在3天内,癌痛分级降至3分以下,每天爆发性疼痛次数降至3次以下 。在龙头医院做到了“321”,即一天之内,癌痛分级降至3分以下,每天爆发性疼痛次数降至2次 。
“止痛药的剂量是按照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的要求 。但还需要更多的进步和细化,比如药物品种、给药方式、认知理念、患者观察等 。范必发说 。
然而,可以在3天甚至1天内得到有效控制的癌症疼痛仍然长期困扰着大量的国内癌症患者 。
没有办法减轻疼痛
理念是先进的,现实是落后的 。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卢总结了中国癌症疼痛控制的现状 。
中国疼痛科学的发展已基本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 。范必发表示,2016年世界疼痛科学大会首次在中国设立专场,介绍国内疼痛科学的发展成就和建设经验 。
2019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慢性疼痛对策政策研究班考察团访问了中日医院,目的是交流我国疼痛科学的发展现状和疼痛诊疗技术 。“上世纪90年代,我去日本研究疼痛 。在过去的10年里,情况正好相反 。他们向中国学习 。」
这种变化是因为从2007年开始,国家层面对疼痛科高度重视 。从被批准单独设立科室到被纳入疼痛医师职称评定,再到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疼痛管理与治疗的理念在国家层面发生了从无到有的质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