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著名心理学效应,管理中你一定用得到( 二 )


 
在日常绩效管理的集体评议中,有些管理者会根据员工近期的表现给予评价,阐述的绩效事实也基本是以绩效周期后半程的表现为主 。
 
如果员工在绩效周期的前期有做得不如意的工作,管理者会评价“改变很大、进步很大” 。
 
很明显,这是不够全面客观的,怎么避免类似情况呢?
 
管理者应该回顾员工在本绩效周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主要做了哪几项工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然后基于绩效周期内的所有工作给予整体评价 。
 
如果绩效管理周期太长,建议管理者平时按照业务节点及时记录员工的绩效 。

3大著名心理学效应,管理中你一定用得到

文章插图
 
03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1.简要说明
 
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指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
 
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 。
 
这种爱屋及乌的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也被形象地称为光环效应 。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
 
2.实际应用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成见效应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指一种以偏概全的效应 。
 
在绩效考核中,晕轮效应意味着管理者对员工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就会导致他对该员工所有的其他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反之,如果对员工的某一绩效要素评价较差,则会导致他对该员工所有的其他绩效要素也评价较差,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现象 。
 
当管理者对员工特别友好或不友好时,晕轮效应最容易发生 。
 
在日常绩效管理的集体评议中,如果员工有某一项工作做得好,受到周边的广泛认可,那么管理者在阐述绩效事实或为该员工争取利益时,会容易将该项工作扩大化,以期提升该员工的绩效评价 。
 
相反,如果员工有某一项工作做得不好,有些管理者也会将其扩大化,以降低该员工的绩效评价 。
 
而这项工作是否能够代表员工整体的绩效呢?管理者会挑选哪一项工作来重点着墨阐述呢?一般与管理者的个人观点和喜好有关 。
 
因为每个人都倾向于寻找同类,自觉过滤信息,程序员出身的管理者会特别在意下属的编程能力,而注重组织能力提升的管理者会特别在意下属的知识库沉淀情况 。
 
很明显,这是不够全面客观的,怎么避免类似情况呢?
 
管理者需要关注的是员工的工作职责是什么,这项工作占了员工多大的工作量比重,是不是他的主要工作项;或者员工这项工作做得很好,给组织带来了什么贡献,贡献究竟有多大 。
 
关于作者:襄阳郭丹,曾在华为和阿里工作16年,曾被华为公司评为首批全球最佳HRBP,也是阿里云首位从销售、产品与解决方案到基础设施、采购全业务链路打穿打透的HRBP管理者 。
本文为“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首发,摘编自《业务为本:华为和阿里的HRBP价值创造三层十二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取得授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