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人要注意哪些方面( 二 )


从临床现实分析 , 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 , 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 , 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
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 时作时止 , 胃纳不佳 , 食入难化 , 脘腹痞闷 , 口淡不渴 , 面白少华 , 倦怠乏力 ,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濡弱 。
【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 , 胃气上逆所致 。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
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 , 迁延反复 , 完谷不化 , 饮食减少 , 食后脘闷不舒 , 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 , 面色萎黄 , 神疲倦怠 , 舌淡苔白 , 脉细弱 。
【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 , 湿注肠道所致 。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水肿
【症见】身肿 , 腰以下为甚 ,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 脘腹胀闷 , 食纳减少 , 面色不华 , 神疲肢冷 , 小便短少 , 舌质淡 , 苔白滑 , 脉沉缓 。
【病机病理】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 , 泛溢肌肤所致 。
【治法】温脾利水消肿 。
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 , 甚则黑色 , 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 , 神疲乏力 , 气短声低 , 面白无华 , 头晕 ,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细无力 。
【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 , 血失统摄为罹 。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
脾虚带下
【症见】带下绵绵 , 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 , 无臭 , 并且面色淡黄 , 精神疲倦 , 不思饮食 , 腰酸腹坠 , 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
【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 , 脾虚则运化无能 , 聚湿下注 , 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
【治法】健脾益气 , 升阳除湿 。
【方剂】完带汤 , 或用白扁豆20克 , 向日葵瓤25克 , 水煎服 。
脾虚经闭
【症见】经闭 , 常兼见饮食不振 , 痞满 , 大便不实等症 。
【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虚弱 , 健运失职 , 复为饮食所伤 , 饮食日见减少 , 导致生化之源不足 , 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
【治法】补脾胃、养气血 。
脾虚多涎
【症见】神疲 , 面色萎黄 , 涎多清稀 。
【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 , 由脾气不足 , 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
【治法】补益脾气
脾虚生风
【症见】以手足微搐 , 肢冷 , 昏睡露睛 , 口鼻气微主证 。
【病机病理】脾虚引动内风 , 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 。《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 , 脉迟缓 , 四肢欠温者 , 脾虚生风也 。”
【治法】补脾祛风 。
脾虚如球
【症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 , 虚起如球 , 无赤痛 , 喜按 。
【病机病理】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 , 虚火壅于气分所致 。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 , 为上下胞睑 , 脾在此指胞睑 。
【治法】以补脾益气为主 , 辅以祛邪之药 。
脾虚生热
【症见】面色萎黄 , 神疲倦怠 , 目之上下眼胞肿胀 , 舌淡苔黄腻 , 脉细数无力 , 烦渴不能多饮 , 皮屑增多 , 言语无力 , 小便短赤 , 耳鸣遗精 。
【病机病理】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 , 久而生热 , 无养气血 , 水湿不化 , 阴虚阳盛 。
【治法】以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 , 辅以清虚热 , 滋肾阴 。
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 , 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