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人要注意哪些方面

脾虚 , 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 , 其病情虽较繁杂 , 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

脾虚的人要注意哪些方面

文章插图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 , 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 , 并可出现营养障碍 , 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 , 或发生失血等症 。
脾在五行中属土 , 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 , 统血 , 升清,输布水谷精微 , 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 , 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 , 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 , 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 , 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
【脾虚的人要注意哪些方面】分类
1.脾气虚:腹胀纳少 , 食后胀甚 , 肢体倦怠 , 神疲乏力 , 少气懒言 , 形体消瘦 , 或肥胖浮肿 , 舌苔淡白 。
2.脾阳虚:大便溏稀 , 纳少腹胀 , 腹痛绵绵 , 喜温喜节按 , 行寒气怯 , 四肢不温 , 面目无华或浮肿 , 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 , 舌苔白滑 。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 , 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 , 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
分类病因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 , 或劳倦过度 , 或忧思日久 , 损伤脾土 , 或抵抗力不足 , 素体虚弱 。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 , 也可因饮食失调 , 过食生冷 , 或因寒凉药物太过 , 损伤脾阳 , 或肾阳不足 , 命门火衰 , 火不生土而致 。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 。脾气上升 , 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 , 以荣养其他脏腑 , 若脾虚中气下陷 , 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 , 不能摄血 , 则血不循经 。
西医认为 , 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 , 牙齿松动、脱落 , 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 , 弹性减低 , 蠕动变慢 , 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 , 易于滞留;同时 , 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 , 消化腺也逐渐萎缩 , 消化液分泌减少 , 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 。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 , 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 , 消化功能下降 , 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诊断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 。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 。《脉经》卷二:“脾虚 , ……病苦泄注 , 腹满 , 气逆 , 霍乱 , 呕吐 , 黄疸 , 心烦不得卧 , 肠鸣 。”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 , 令人心腹胀满 , 水谷不消 , 噫气吞酸 , 食辄呕吐 , 霍乱泄利 , 四肢沉重 , 多思气结 , 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 , 饮食劳倦 , 伤脾发热 , 饮食不消化 , 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 , 停食 , 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 。水肿属脾气虚 , 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 , 由于血液衰少 , 而非痰气壅逆所成 。脾虚属气虚 , 健忘属气血两虚 , 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 。脾虚腹痛 , 按之则止 , 属血虚;痞气 , 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