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中西药 中西医结合 去伪存真 巧辨疾病 寻根治疑难杂症

病证结合不是西医诊断的“病”和中医认定的“证” 。所谓低级的“中西医结合”,是机械地、机械地进行的 。这样一来,中医和西医只能混搭,单纯将中医和西医两套不同的诊疗理论体系叠加,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现阶段宜以病证结合为“出发点”,逐一分析中医证候的不同特点,有机地重新分析中西医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加深对中医病机的认识,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潜在优势 。这是提高中医诊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
参与西医求根辨证论治疑难病 。
西医的诊疗以“病”为基础,中医的诊疗以“证”为基础 。各有利弊 。如果两者有机结合,即病证结合诊治,疗效肯定会提高 。2014年,我治疗过一个中年女性患者,48岁,中学老师 。二月尿潴留,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西京医院和Xi交大一附院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拟采用手术造瘘管进行姑息治疗 。由于患者害怕造口,转而求助中医治疗 。很多中医认为自己患病前吃泻药是为了治疗“习惯性便秘”,辨证为“中气不足,膀胱失气” 。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黄芪30g、50g、80g至100g仍无效 。询问详细病史,得知其患病前,单位组织员工体检,查尿液做妇科b超,患者尿潴留太严重,导致了此病 。看其舌下瘀点(),认为其尿太紧,膀胱逼尿肌纤维受损,毛细血管受损,神经纤维也因缺血缺氧受损 。难怪西医诊断为“神经元膀胱” 。鉴于这个分析,膀胱瘀血其实是个问题,所以我们用少腹逐瘀汤治疗 。我们尝试了五剂治疗,三剂后可以稍微排尿,但效果并没有更好 。一个多月后,我们康复了 。
西医认识疾病巧辨证 。
中医诊断是通过“视、听、问、感”四种诊断方法来收集“证”,然后通过辩证思维来辨别“证”属于哪一种,再根据辩证思维(理论上)来治疗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四诊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粗糙 。如何将现代检验指标纳入中医四诊范畴,赋予其新的中医理论概念,拓展中医四诊的视野,也是病证结合,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途径 。2015年,我诊治了一例干燥综合征 。50岁的无名氏因为眼睛干涩、害羞、口干长达半年,被多家医院确诊为“干燥综合征” 。西药激素治疗无效 。中医经过多次治疗,认为他口干眼燥,伴有精神疲乏,大便溏泄,脉细,于是
会诊后被告知长时间伏案,肩颈压痛(),要求拍颈椎x光片,显示颈椎曲度倒置,颈2~3呈双突征(双侧征) 。考虑到颈椎小关节功能障碍,牵拉压迫交感神经节导致血压升高,他按颈性高血压治疗 。颈椎病的x光片显示是椎体疾病,但实际上是颈椎肌肉长期劳损,牵引不平衡引起的继发性疾病 。应该叫“颈椎病”,比较符合临床 。所以患者是由于颈肌瘀滞所致,督脉阳气郁结抑制大脑 。除了在我的指导下运动,还口服自拟的清脑通络汤(决明子、丹参、川芎、山楂、水蛭、野菊花、钩藤)并切开,起到舒筋通络、清脑活血的作用 。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服用中药后,停用降压药) 。告诉他坚持颈椎锻炼法,随访一年血压不会反弹 。
目前,西医在诊断疾病方面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理化检测手段,试图对疾病进行诊断,并为其开出药方 。然而,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其潜在的优势 。如果能将两种方法灵活结合,取长补短,将有利于临床诊疗 。2015年10月初,女患者,62岁,主诉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加重五年半,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 。用西医“扩冠”、服用“丹参滴丸”等常规治疗,胸痛不减反增,入院两周无排便(曾先后请消化科会诊,两次灌肠仍无排便),故请中医会诊 。见乏力,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心慌,胃灼热频繁,腹胀疼痛,干呕,食欲不振,半个月不排便 。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舌下瘀血(),脉沉滑 。耳穴“心、胃、小肠”区压痛() 。鉴于深秋时节,询问患者病情 。
加重前,是否进食时令水果柿子,乃告病重前确大量进食未熟透涩柿及红薯 。脉证相参,断为涩柿壅结胃肠,阻遏中焦气机,血脉瘀滞,故心痛频作,大便难解 。治宜心胃同治,选平胃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及失笑散化裁,酌加台乌、川芎、石菖蒲,以消积通滞,舒心通络 。先予五剂试治 。复诊时自诉,上方服用三剂后,即泻下胶块状粪球二十几粒,心腹疼痛锐减 。五剂服完,复如常人一般 。诊见面色已现红润,精气神转佳,舌苔已转薄白,再予上方稍加香砂党参十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