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引导法不同呼吸方式对中脘皮肤温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103010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致力于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证候的现存中医经典[1] 。作者晁是“太医”,相当于现在的中医教授 。但书中不含任何药物,只是直言“其汤以针石压之,有异方,补而传之,今附于后”,并记载引术 。也就是说,指导医疗气功,整理和挖掘这些指导操作,对于丰富中医治疗方法,完善中医气功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气功是集身、气、心调节于一体的身心锻炼技能[2] 。作为医疗气功的指导,也有这三个运行要素,即调身、调心、调息 。但是《诸病源候论》有280多种指导方法,明确指出呼吸只占1/3 。根据所有280多种引导法的操作特点,通常的操作应该是吸气后屏气[3] 。本文以《诸病源候论》导法中一项调理脾胃的导术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四套操作方法,运用实验技术探索呼气或吸气后屏气后的皮温变化,为《诸病源候论》导法调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8名大学生或研究生自愿加入该小组 。他们是健康的,13名男性和15名女性,年龄从18岁到24岁 。1.1.1 . 18 ~ 24周岁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纳入标准;身心健康,无神经肌肉损伤,无不明原因的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无精神疾病等严重疾病;自愿报名,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培训和实验 。1.1.2排除标准2培训的所有参与者;实验前30分钟内进食或有明显饥饿感的人;未能按要求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保持闭眼和身体抖动者 。1.2仪器和软件红外皮温采集系统采用瑞典FLIRSYSTEMS公司生产的SC620红外热像仪,处理软件为QuickReport 。实验室保持恒温,温度为(252),湿度为(4010)% 。1.3方法采用“双向设计、相关检测、相互解释”的实证研究模式[4] 。双向设计是指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同时设计内部操作和外部检测两部分 。是主观体验和客观检测相结合的内外双向设计方案 。相关性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同时检测主观经验指标和客观仪器指标;互释是指用内部解释和外部解释来解释实验结果意义的方法 。1.3.1操作方法本研究中的指导操作源于《诸病源候论》,原文如下:3360“坐起伸腰,抬起右手,抬起手掌,左手支撑左侧腹,取鼻中之气,歇息胃部 。如果你不改变你的饮食,你会变得更好” 。在这种引导下,自极点就是吸气到最舒适状态的操作 。通常《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候》导法有“不停”的操作[3],即不吸气也不呼气的状态 。内气就是吸气的意思 。这里吸气后屏住呼吸,要根据上下文,伴随右手手掌抬起的过程 。但是为什么不呼气呢?另外,本文中,左侧腹下的“承”是按照本实验中“顺着虎口往上”的标准进行的 。但是这个实验考虑的是右手在手掌上抬起时是否需要用力的问题,也就是用力和不用力 。当然,这里的“发力”或“不发力”其实属于对心操作的内容,运用形象化思维[5],即在操作过程中有无手掌发力的体验 。基于以上操作分析,本实验设计了四种三音操作模式,主要以调息和调心为主 。调节操作保持不变 。特定的操作:呼气后,屏住呼吸抬起,手掌用力;操作:后,屏住呼吸抬起,手掌不发力;操作:吸气后,屏住呼吸抬起,手掌用力;操作4: 3360憋气,呼气后往上提,不用手掌 。1.3.2皮温测试(1)皮温测试程序:包括9种状态,分别是:安静状态3 min,操作一保持40 s,安静状态3 min,操作二保持40 s,安静状态3 min,操作三保持40 s,安静状态4min,操作四保持40 s,安静状态5min 。(2)皮温测试法3360皮温测试以中脘为中心,在显示屏上做一个直径一厘米的圆 。实验过程中,同步检测该部位的皮肤温度变化 。每10 s捕捉一次红外热像图,用于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结束后,被试填写了形象思维操作评价 。1.3.3统计方法(1)数据提取3360利用软件QuickReport,从拍摄的红外热像图中提取穴位温度、穴位区域最低温度、穴位区域最高温度和穴位区域平均温度 。每个受试者共抽取4 10 6组数据,分别代表9种状态,依次用该状态下对应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表示 。对28名受试者的四组操作分别进行安静状态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处理 。( 2)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19. 0 统计软件,对该组 受试的穴点温度、 穴区最低温度、 穴区最大温度、 穴 区温度极差平均值、 穴区均温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受试的自我具象思维操作评价显示达到操作要 求,对上述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 1 均值比较表 1 显示,本实验中,每个状态均用一组直接的 皮温数据标示,在计算出每个受试 9 个状态的均值 后,相较于安静状态,该组受试操作状态均值比 P >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穴点温度平均值与穴区温度平均值是该部位温 度变化的最直接体现 。数据分析显示,这 2 项数据 操作状态与各自安静态比较,皮温变化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但仔细对照安静态与对应操作状态的皮温 变化可以发现,无论是穴点处皮温均值还是穴区皮 温均值,操作状态下通常会比安静状态下降 0. 1℃ 级别的温度 。穴区最低皮温、 同一时刻该穴区出现的最高皮 温与这 2 个皮温之间的差值( 极差) ,能够很直观反 映,与安静状态比较操作过程的稳定程度 。同样表 中所反映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仔细 观察表 1 数据以及实验原始数据都明确反映了这样 的一种情况,即与安静状态比较,4 种操作状态均出 现了较为一致的变化倾向,即最低温度较安静状态 平均升高 0. 3℃左右,而最高温度则相反,平均降低 0. 1℃左右 。表 2、 3 显示,为更直观地反映出这种差异,本实 验针对上述数据组作了二次处理 。因为每个状态是 用 1 组数据来表示,本文计算了每组数据的标准差,作为统计观察量 。2. 2 标准差比较本实验中,每个状态均用 1 组直接的皮温数据 标示,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个受试 9 个状态的标准 差后,相较于安静状态,该组受试操作状态标准差的 比较结果如下 。表 1 穴区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极差温度的均值比较温 度 例数用力 不用力操作一( 呼屏)操作三( 吸屏)操作二( 吸屏) 操作四( 呼屏)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最低温度 28 33. 80 ±1. 07 33. 63 ±1. 47 33. 76 ±1. 10 33. 38 ±1. 68 33. 78 ±1. 14 33. 35 ±1. 89 33. 77 ±1. 09 33. 37 ±1. 69最高温度 28 35. 05 ±0. 99 35. 21 ±0. 98 35. 08 ±1. 01 35. 20 ±0. 95 35. 03 ±1. 02 35. 18 ±0. 96 35. 09 ±1. 00 35. 17 ±0. 94极差温度 28 1. 25 ±0. 27 1. 57 ±1. 07 1. 31 ±0. 43 1. 82 ±1. 52 1. 26 ±0. 33 1. 82 ±1. 59 1. 31 ±0. 36 1. 80 ±1. 59表 2 穴点温度、 穴区温度的均值比较表温 度 例数用力 不用力操作一( 呼屏)操作三( 吸屏)操作二( 吸屏) 操作四( 呼屏)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穴点温度 28 0. 09 ±0. 09 * 0. 05 ±0. 03 0. 07 ±0. 09 0. 09 ±0. 14 0. 04 ±0. 07 0. 13 ±0. 25 0. 06 ±0. 06 0. 07 ±0. 04穴区温度 28 0. 05 ±0. 06 0. 05 ±0. 05 0. 04 ±0. 06 0. 10 ±0. 16 0. 04 ±0. 04 * 0. 08 ±0. 04 0. 04 ±0. 07 0. 07 ±0. 07注: 与各自安静态比较:* P <0. 05表 2 显示,操作一的穴点温度标准差的均值和操作二的穴区温度标准差的均值,与各自的安静态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此外,操作三的穴区均温与操作二的穴点温度 标准差与安静态比较,虽然 P 值大于 0. 05,但是其 P 值同为 0. 07,与 0. 05 非常接近 。标准差是该段时间数据波动稳定性的标志,根 据具体数值其代表的数据特征可以认为,操作一中 穴点温度不稳定性较安静态增强,操作二和操作三 中穴区温度稳定性较安静态增强; 此外操作二中穴 点温度稳定性较安静态也是增强的 。综上所述,可 以认为操作二其稳定性最强 。表 3 穴区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极差温度的均值比较温 度用力 不用力操作一( 呼屏)操作三( 吸屏)操作二( 吸屏)操作四( 呼屏)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最低温度 0. 07 ±0. 09 0. 19 ±0. 38 0. 06 ±0. 07 * 0. 35 ±0. 68 0. 05 ±0. 04 * 0. 22 ±0. 45 0. 06 ±0. 10 0. 30 ±0. 70最高温度 0. 05 ±0. 06 0. 05 ±0. 03 0. 05 ±0. 05 * 0. 07 ±0. 04 0. 03 ±0. 04 * * 0. 08 ±0. 04 0. 05 ±0. 06 0. 07 ±0. 04极差温度 0. 20 ±0. 38 0. 09 ±0. 08 0. 06 ±0. 08 * 0. 35 ±0. 65 0. 05 ±0. 04 * 0. 21 ±0. 43 0. 07 ±0. 07 0. 32 ±0. 69注: 与各自安静态比较:* P <0. 05,* * P <0. 01表 3 显示,有关穴区部位皮温极值的变化,操作 二和操作三与各自安静态比较,都表现出统计学的 差异( P <0. 05,P <0. 01)。结合相应的数值,同样 可以发现,操作二和操作三极值的稳定性较安静态 相比较,都得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提高,其数值波动 幅度显著性降低 。3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推论,该导引配合不同 呼吸,可以伴有中脘穴周围不同的皮温变化 。其中 操作二和操作三,即吸气后屏气上举,皮温变化的波 动幅度更小,具有规律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呼 气后屏气上举操作,其皮温变化未见到明显的规律 性特征 。此外,无论吸气后屏气上举还是呼气后屏 气上举,皮温均出现平均温度降低、 最低温度升高、 最高温度降低的表现 。本实验是针对《诸病源候论》 中调理脾胃的一 条导引法操作而展开的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呼吸对 于导引效果的不同差异倾向 。孙艺军 [6 ] 等研究其 实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特征 。本实验中用 1 组数据表征 1 个状态,因而可以 找到更多的特征性变化,文中主要采用均数和标准 差 2 个数据来标示各个状态的特征 。均数反映的是 直接的结果特征,而标准差则代表了人体对于皮温 的调整能力,即温度变化的稳定性 。由于受试在实验前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导引功法 训练,虽然进行了具有中医气功特色的具象思维能 力培训,保证受试们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具象思 维,但是具象思维强度相对不高,最典型的表现即皮 温绝对值的变化量级为 0. 1℃ 。单就该量级的温度 变化而言,无法确认是操作产生的效果 。但由于本 实验记录过程的连续性,可以观察到该变化的持续 性与规律性,同时可以用标准差将其微小的变化加 以放大显现,实验结果清晰地展现出这一特点,在导 引操作过程中,主要体现是皮温均值和最高温度的 降低以及最低温度更大的升高幅度 。皮温绝对值虽 然降低,但是其波动幅度也显著收窄,表现为更为稳 定的皮温状态 。在本实验中,根据导引法的治疗效果推测,该条 导引重在调理脾胃功能,应该具有“温阳” 的功效,这也是本实验选择中脘穴作为皮温测试部位的原 因 。根据中医理论,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是胃气直接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能够直接反映出胃功能的变化 情况 。假如本实验结论成立,那么吸气“助阳” 功能 的最直接体现并非皮温绝对值的升高,而是皮温波 动幅度的显著降低,这从侧面说明,导引操作过程中 的主观感受或许与客观变化之间并非是正相关 。结 合本条导引法,就是说皮温升高,操作者的感受未必 是 “温” ,而操作者感觉 “温” ,皮温未必一定上升 。此外,由于本实验主要测量的是中脘穴区的皮 温变化,未顾及全身其他处的变化,因而呼气出现非 规律性变化,并不能说明呼气后屏气操作的不可行 性,只能说明在本条导引治疗脾胃病上,吸气后屏气 操作更合适而已 。这与传统导引理论也是相符合 的 。传统导引理论认为,呼气有助于向外发力,而本 条导引在于调理内在的脾胃 。参考文献:[1] 乔文彪,孙理.《诸病源候论》 版本流传考[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 11) : 2843- 2844.[2] 刘天君. 中医气功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 刘峰,刘天君.《诸病源候论》 调息研究初探[J]. 上海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4,28( 1) :20- 22.[4] 刘天君. 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气功现代科学研究的 方法论探索[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 7) :1- 2.[5] 张海波,刘天君. 具象思维的概念及其意义探讨[J]. 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2011,18( 6) :43- 45.[6] 孙艺军,刘天君,町好雄,等. 不同频率下的停闭调息方式对 心率变异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 4) : 86- 8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