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春望》,历史背景是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烧,掠过天空,姿态惨淡 。杜甫见山河仍毁国亡家,春回大地,全城荒芜,身历逆境,思慕家园,不觉触悲凉,悲凉无限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春望》,该诗作载于苏宗至德二载(757 )三月 。历史背景首先是1年6月,安史叛军攻入长安,声称“大索三日,民间财物被抢劫”,又放火焚烧城池,繁华壮丽的京都沦为废墟,景象惨淡 。先是一年八月,杜甫把妻子安置在郴州羌村,在北赴灵武途中被俘,被押解到陷落后的长安 。这样已经一半以上了 。暮春时节,杜甫见山河仍毁国丧家,春回大地,全城荒凉 。身处逆境,思家心切,不由得流露出悲凉无限的感慨 。创作了历代流传下来的这条五律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作的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春日长安惨败的情景,饱含兴亡之感; 接下来的四句,是一位思念心爱的人、向往国事的诗人,充满了痛苦的回忆 。诗格式严谨,颉联分别以“感慨万千”来应对联合国第一次破绽叹息,以“怨恨鸟惊心”来应对首联思家的忧思,尾联则突出忧思之深,发白松散,挑战精致,悲壮发声,诗人爱国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章插图
原文:
期盼春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流泪,憎恨鸟的惊险 。
烽火三月继,家书万金 。
白头发搔得更短,充满了全身的欲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的开头,山河依然,但都沦陷了,城也在战火中荒芜,草丛生长,树林荒芜 。诗人的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多么热闹,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弯弯曲曲,但那情景今天已经完全消失了 。一个“破”字耸人听闻,接着一个“深”字又让人伤心 。诗人写下今天的风物,正是为了表现人与物之间非常接近的历史感,把感情寄托在事物上,用风物来反哺感情,给整首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 。同时存在着“破国”和“城春”的截然相反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是指春天花草树木茂盛、烟景优美的季节,而“破国”使国家衰落,整个国家陷落,失去了春光,剩下的只有颓壁,“草木深”而已 。“草木深”寓意深刻,说明长安街已不是美丽整齐,而是荒芜荒芜,人烟稀少,草木庞杂 。在这里,诗人以悲凉的心情,强烈地表达了离开领导者的悲哀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章插图
“感受到的时候会流泪,憎恨鸟的惊险 。”花无情有泪,鸟无仇恨惊险 。花鸟因人而异,有怨恨之心 。春花本来就很美,香气迷人; 春鸟应该欢呼,唱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欢乐 。“感时”“恨时”杜甫因时悲苦沉痛的忧愁浓厚 。这两个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我感觉到了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就流下了眼泪 。我心中郁闷怨恨,听到鸟叫吓了一跳 。人心疾苦,遇见乐景,反而引起更多的痛苦,“从前我要去现在,柳依依; 现在想来,雨和雪纷纷落下”一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达悲情的艺术手法,给人以更深的情感,取得了更丰富的艺术效果 。诗人深切感受到国家灭亡的痛苦,景象越美好,内心的痛苦就越大 。这是通过景色来描写的,借景产生爱情,移居事物 。诗人为国事担忧,表达了思念家人的深厚感情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章插图
烽火三月继,家书万金 。”诗人认为,战火虽然是连续春天,但还没有结束 。玄宗被迫逃亡蜀国,唐肃宗刚刚继位,但官军一时没有取得有利形势,至今仍未能收复西京,似乎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又想起自己被俘被拘留在敌军营地,很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是能收到信就好了 。《家书抵万金》蕴含着多少辛酸与期待,反映了诗人在信息隔绝、久无音讯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家信胜于“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忙于战争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稳定的美好愿望,自然令人感同身受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章插图
“白头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