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是谁写的 功盖三分国


功盖三分国是谁写的 功盖三分国

文章插图
三国 , 四分五裂 , 一直被他的伟大所束缚(谁写的《宫盖三国志》)
杜甫有两首著名的关于诸葛亮的诗 , 一首是《书香》 , 一首是《八卦图》 。
写上一首歌的时候 , 杜甫刚刚结束了四年的漂泊生活 , 从周琴、铜鼓迁到四川成都 , 在朋友的帮助下 , 定居在浣花溪 , 他的生活终于在这里安定下来 。第二年春天 , 诗人参观了诸葛庙 。在庙里的时候 , 他感到悲伤 , 看到风景 , 想到人 。他写了一首七律诗 , 由景物和人 , 人和自己组成 。他的心情抑郁失意 , 风格苍劲悲壮 。那一年是公元760年(商元元年) 。杜甫四十九岁 , 临近天命之年 , 故叹曰:“惟未能征服 , 已亡 , 英雄从此在衣襟上泣” 。有眼泪 , 但没有仇恨 。诗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英雄 , 他心里还是有报国之志的 。后一首诗是诗人于766年(大历元年)所作 , 当时杜甫55岁 。初到夔州 , 见了八卦 , 怀念过去 , 又写了一首诗 。这次是五言绝句 。这首诗干净纯粹 , 直言不讳的遗憾和无尽的仇恨 。已经暗示了他对君主的深深不满 , 以及他年老多病的悲伤 。这个时候 , 没有眼泪 。
(三访草堂)
两首诗中的人物是诸葛亮 。杯中的酒是一样的 , 心中的块却不一样 。到写第二首诗的时候 , 时代已经变了 。杜甫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暮年 , 不可能再回到重要的位置 。他的叹息不再沉重 , 他的眼泪不再饱满 。他在诸葛亮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八卦图》前表达了他的深仇大恨 , 所以他说
三国时代 , 你建立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 侵入法你取得了永久的名声 。这条河不会分流你布阵的石头 , 永远后悔你会灭了吴的不明智 。
(诗情画意)
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需要注意的是 , 那一年 , 刘备48岁 , 诸葛亮才27岁) , 似乎三国的世界走向已经在诸葛亮的长期规划中 , 但三国的形成远比小说《三国演义》中写的复杂 , 诸葛亮的贡献也远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神奇和重大 。据《三国志》记载 , 诸葛亮的中肯评价是:“诸葛亮亲国爱民 , 风度翩翩 , 任人唯贤 , 行使职权 , 为人真诚 , 公道正派...他可以说是一个懂得治国的好学者 , 是小植雅的集大成者 。然而 , 他多年来煽动了许多人 , 但失败了 , 他的反应将是轻微的 , 不是他的长处 。”也就是说 , 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 , 直到刘备攻陷汉中 , 主要的军事决策者还是刘备 。直到任命信息资源网为丞相 ,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得以充分发挥 。他的长处在于治国 , 而不在于军事 。刘备后期攻吴失败后 , 他的历次战役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 因为他不擅长军事 。
(传说中的八卦示意图)
这首诗里提到的八卦图确实发生过 , 也是《三国演义》作者陈寿写的“高明胜于智谋 , 盈亏皆出其不意;推演兵法 , 作八阵图 , 咸至重要 。”(《三国志·诸葛亮传》)八阵图是诸葛亮练习兵法的情景推演图 。绝不像小说说的那么神奇 , 鲁迅误入阵中 , 差点被困死 。
但无论如何 , 诸葛亮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哪怕他的贡献主要是政治上的 。诸葛亮帮助刘备从零开始建立蜀国的基础 , 作用巨大 。至少他是局势的掌控者 , 所以杜甫称他为“三国 , 四分五裂 , 已被他的伟大所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 , 诸葛亮是一位穿梭外交、运筹帷幄的年轻军事家 。可以说 , 赤壁之战他功不可没 , 至少在刘备兵力非常薄弱的时候 , 他促成了孙与刘的结盟 。
赤壁之战中 , 真正孤注一掷的是曹操的南征军、荆州军降和周瑜的吴栋水军 。赤壁之战 , 曹、孙两败俱伤 , 十余万人逃离曹军 , 周瑜在江陵之战身受重伤 , 早亡 。所以在这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役中 , 真正的主要受益者是刘备的军团 , 他们发力最少 , 受益最大 。才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所以说诸葛亮的“三国 , 四分五裂 , 已被其大所缚” , 是刘备准确遵循的战略计划 , 是诸葛亮早年谋划的 , 一点也不为过 。诸葛亮是个军事家 , 但在具体战术上 , 远不如伟大的刘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