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编辑器/编译器的江湖是竞争激烈的战场,Visual Studio Code作为一个后生晚辈,是如何在一众神器之中崛起的,它的故事值得一看 。
VS Code 之父 Erich Gamma 作为设计模式 “四人帮“ 作者之一,软件模式发展的先驱,开发了 JAVA 单元测试框架 JUnit,更辉煌的是,在 IBM 主导开发了 Eclipse IDE 编辑器,是当年最流行的 编辑器/IDE 。
可是,Erich Gamma 觉得有点不太对,未来是属于自己的 Web ,我要在 Web 打造像桌面端一样的开发体验 。
在那个 IE 6 浏览器很香、jQuery 是最先进前端框架的年代,大佬果然是大佬,至少比一般人往后看10年 。
同时 IBM 也江河日下,这个时候微软抛出橄榄枝,“入伙吧,未来是云时代,来做 Azure 的 Web 端编辑器” 。Azure 刚于2010年发布,需要一个 web 端的编辑器 。
双方一拍即合!
2011 故事开始 - Monaco Editor因为有 Eclipse IDE 的开发经验,很快撸了一个 Web 端的编辑器 。猜测是因为 Erich 喜欢去摩纳哥旅游,起名叫 "Monaco" 。
这是一个 纯 Web 的 Editor,VS Code 前身 。也是目前 VS Code 使用的 editor,很快提供给 Azure 用户使用 。
Monaco 的特点就是“快“ 。性能吊打 Ace 和 CodeMirror 。这也是 VS Code 至今的原则:不使用任何 UI Framework,这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尽可能接近 DOM,做到每一个性能损耗点都能完全控制 。
2013年:全面转向 TypeScriptJS 语言设计的时候太过仓促,留下很多怪癖,且动态类型导致很多问题在运行时才能发现,开发像 VS Code 这样的项目难堪重任 。
想一下如果没有 TS 的类型校验,重构一个大型的 JS 将会是怎样的灾难!
这一次,幸运又一次降临在 Erich 。他是同事兼好基友 Anders Hejlsberg 开发了 TypeScript 。
从 2011 年 Monaco 就使用 TS,感觉越用越好,2013 年决定全面切到 TypeScript 。更幸运的是:据说 Anders Hejlsberg 有一个怪癖,喜欢用一个文件写所有代码(待求证),所以大文件特别多,他也是 Monaco 的重度用户,有他的加持,Monaco 性能不逆天才怪 。因为转到了 TypeScript,给 VS Code 的技术打下来坚守的基础 。
2013年:差点挂掉的一年开发了 3 年的工具,虽然性能逆天,但致命的缺点是月活只有 3000 用户!“你到底为公司创造了什么价值?” Erich 也面临灵魂拷问 。算了一下,用户数至少 x10 才能存活 。但做 Web Editor 大概也只能这些用户,继续搞 Monaco 还是换一个新赛道?怎么办?
2014年:机遇来了2014年,微软开始全面转型到生产力工具和云优先 。从只考虑 windows 平台主要考虑 macOS、linux、Windows 跨平台,并全面拥抱开源 。但微软缺少一个跨平台的开发工具,尤其是这个时候 Web 开发者开始迅速增长 。
Erich 意识到机会来了 。但 2014 年的浏览器还是不够给力,前端项目越来越重,需要大量的文件处理 。不是一个 Monaco 在线编辑器可以搞定的 。
Erich 面临艰难选择:继续发展至来的 Web 编辑器 Monaco 还是改到 Desktop 版的 Editor/IDE???
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Erich 选择了比开发者更能接受的 Desktop Editor/IDE 。
方法也简单,用 Electron 包壳 Monaco 。并改了个网红潜质的名字 “VS Code“,几个月就搞好了 。
2015年:终于它来了 - VS Code为了尽可能多的 MS 人使用,提升业务价值,VS Code 选择在 BUILD 大会上正式发布 。当时最成功的一个 demo 是演示 Linux 下调试 .NET 应用 。但当时很多功能停留在 Demo 上,比如很多人期待的 Extension 扩展 API,是在 6 个月后上线的 。
2016年:多语言支持:LSP(Language Server Protocol)开发过 VS Code 插件的朋友应该很熟悉 LSP,可以扩展其他语言支持 。
文章插图
LSP第一个使用 LSP 接入支持的就是 Java 。在一个 Hackathon 上完成启动 。
2017~2019年:开发 VS Code RemoteWSL 帮了大忙,不需要处理不同操作系统文件系统的差异 。2020年:重返 WebVS Code Desktop 版本深度依赖了各种 Node.js File API 。所以即使是 Electron 应用移植到 Web 也是需要花不少时间的 。
文章插图
也是在 2020 年,出现很多在线的 IDE/Editor 开发工具,低代码工具满天飞,他们都应该或多或少感谢 VS Code 。
好了,历史科普到此结束 。结论以下是我个人总结,为什么 VS Code 能翻盘
1、性能够快!相信很多从 Sublime/Atom 转过来的用户,包括我自己,都是因为当初被 VS Code 性能折服对于工具来说,任何时候“快”都是竞争力 。快是因为有足够的技术积累 。
推荐阅读
- 贺卡怎么做简单又漂亮?
- 翡翠|一颗小小的翡翠珠子,这拥有昂贵的价格,主要就是因为太难做
- |我做了8年办公室主任混得一地鸡毛,奉劝:人到中年,别再伺候人
- 做题家是什么梗?
- 做亚马逊不懂数据分析? 亚马逊数据分析
- 无水蛋糕的做法和配方视频窍门,无水蛋糕的制作方法视频-
- 马甲线需要练哪些肌肉,做什么运动才能练出马甲线-
- 自由职业是做什么工作-,自由职业者都有啥工作-
- 微软|Win11 Build 25158更新发布:新搜索框你爱了么?
- 胸疼做什么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