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与唐宋服饰区别大吗,明朝与宋朝服饰-

从古到今,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服饰花样也在不停变化 。首先说宋明两代官服的差异 。
其实,宋代的官服是非常简洁、大方的,并没有那种舞台戏服式的花里胡哨的装饰 。中国古代官吏,穿着专门的官服坐堂办公,宋代官服时常称为公服,常服 。以公服上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官员身分的等级 。(一)七品以上绿色 。(二)九品以上青色 。(三)三品以上用紫色 。(四)五品以上用朱(即绯色)凡绯色,紫色官服者者都加佩鱼袋 。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至1085年)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 。除颜色外宋代公服(常服)形制也有很大特点,如圆领的大袖袍衫,下加横襴,腰束革带,与幞头,靴等物相配穿用 。地位较低的官吏,其衣袖较窄 。所持笏板亦须与服色相配,服绯色公服者用象牙为笏,服绿色公服者用槐木为笏 。
官服胸前的图案称“补子” 。但宋朝公服是没有“补子”的,“补子”要到了明清时期才成为官员服装的标配 。
但最重要的是官帽的区别,宋朝的两侧帽翅直而長 。这里还有一亇故事,说趙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上朝时,又发现大臣在大殿里交头接耳,热烈讨论时政,这使赵匡胤很不高兴,于是他要求把官帽的帽翅加长,这样大臣们要离的远点,就不能互相讨论了 。
这个说法是杜撰出来的 。其实正史中是没有这样记载的 。自然,长翅官帽也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但和赵匡胤没有关系 。长翅官帽学名叫幞头,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起初是个方形的帽子,有四个角,两个角系在后面,两个角折上去系在前面 。因为要折上去系着,所以也叫“折上巾” 。
不过,系在后面的两个角因为会垂下来,像两个小尾巴,不太美观,所以人们就不断改变,或是往两边拉直,或是往上竖起,还可以垂下来,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帽翅 。宋代为方便造型,特意加了骨架,骨架是铁制,形成了直而硬长的帽翅 。
明朝官服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 。
先说明代的官帽,明代又称乌纱帽:是明代官员上班常戴的官帽 。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明朝以后,”乌纱帽”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明代官服前胸后背有补子(宋朝没有)
所谓“补子”,就是缝在官服胸前与后背的那个花鸟图案,用于表明官员的官位品级 。明代的文官,“补子”图案是这样的: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清代的文官,“补子”图案略有修改: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
近年,有些宋代的电视剧,对宋代官员帽子基本相符,有平而长的帽翅,但官服有许多电视剧加了“補子”,看似好看,但就失去了历史感,犹如十几年前香港拍的清朝故事片,男的虽然后脑勺吊亇大辮子但不願剃掉前额上边的头发,仍留着大賓角 。还有些提名叫响的历史剧,如《包公》,《苏东坡》等等,戴的長硬翅官帽,官服前后却有“补子”,外行人不懂,看亇花哨,有历史长识的人只好摇头 。
宋朝一般百姓服饰
宋朝服饰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饰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其特点是修身适体 。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对襟的一种服饰 。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有大袖子,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
宋代官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老百姓稍富点着装也很讲究 。宋太祖乾德年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还规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 。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时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饰,而且更趋奢华 。对于这些规定民间庶多不理会,绫缣锦绣任意应用 。
从不断发掘的宋墓,女衣葬品中发现的陪衣多有:长衣、短衣、单衣、夹衣、棉衣每件还有不同变化 。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重叠缝制着护领 。所有服式均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 。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