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人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亦即人们常讲的“形神兼备” 。《灵枢·外揣》云“司外揣内,司内揣外”,意思是以整体观为依据,通过外部的体征可以了解内部脏腑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医生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 。正如《灵枢·本脏》所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古代中医学虽然没有精密仪器为其提供内脏的微观变化,但医者却可通过外部形态(包括肢体、五官、毛发、皮肤、精神、语言、舌象、脉象、爪甲、分泌物等)来辨别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位;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这里所说的“审、视、听、观、按”就是医生的诊察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四诊 。观察这些表露于外的印迹,就可以获取疾病很多信息,以便为治疗提供可靠的遣方用药依据 。
中医认为形体与精神密不可分,强调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 。现在的临床医生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形与神共病之患者,许多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无法归类的疾病,都与神有关 。《素问·疏五过论》云:“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舌页为挛 。”说的是地位跌落、财富破产而使情志发病 。现代医学常按抑郁症治疗,而中医,通过调气血、精神治疗,原来所患形之疾,也会得到改善或痊愈 。
脏腑相关论
脏腑相关论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对人体自身的再认识 。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论述得最为清楚 。在《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别论”,以及《灵枢》 “经脉”“经水”篇等,均有不同层次的叙述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们之间息息相通 。这种相通是通过经脉中的元气周流而生生不息的 。古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人比喻为大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曰“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同大自然一样,也是阴阳五行的结合体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五脏六腑又以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来组成 。他们之间有生有克,有相互生长,也有相互约束 。这种关系无太过,无不及,是平衡和谐的,从而使人保持着健康无病的状态 。中医据此认知,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是有着明显的脏腑相关论 。如肺系的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故治疗咳嗽亦非清肺一法也,而有清肠而泻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清肝而肃肺(木火刑金所致),培土而生金(虚则补其母),滋水而润肺(水涸则伤金),泻南补北(清心火而补肾水,不使火伤金)等法 。
《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一词 。何为“气反”?就是病变发生在甲脏腑经络上,而症状却表现在乙脏腑经络上 。前人根据人体在病理变化上这一特点,采取从病变相反部位去施治,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由此而创立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进而又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及内病外治、外病內治、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治法 。例如:胸痹心痛病(以冠心病为主),中医在治疗上不仅有针对心脏的活血化瘀法、祛痰宽胸法,还有从肝气论治的疏肝理气法,从胃治的辛开苦降法,从肺论治的益气肃降法,以及从肾论治的温阳散寒法等 。这种从整体上把握胸痹心痛病论治的思路,是治本之法,是长效之法 。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提出“中医五脏相关理论”,他认为:中医学在实践中超越了原始五行学说的局限,可以将五脏六腑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与协同三种关系,这样就从多角度阐明了中医整体观与联系观的内涵 。
有一种观点认为,整体观是在当时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等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今已明显不合时宜 。这种观点还是片面的 。当今西医学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这些都反映了整体观的正确性与生命力 。
推荐阅读
- 《伤寒论》少阳证症状
- 关于中医的介绍
- 罗马帝国被匈奴,匈奴进入欧洲-
- 闭口长什么样子?
- 什么叫浪漫的事情,你认为最浪漫的事是什么-
- 中医是怎样治疗脂肪瘤的呢
- 中医是怎样治疗风湿关节炎的呢
- 中医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
- 中医如何治疗乳头状瘤?
- 迷恋啤酒?啤酒肚的危害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