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阳证症状

来源:中国中医杂志作者:安永庭
003010少阳证的症状之一是寒热交结,其形成机制在中医教材中解释为“寒热交结是指患者自觉恶寒、恶热的症状,是善恶斗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用“正胜则热,邪胜则寒”很难理解寒热互动的机制,因为外感邪气导致半表半里 。但是,赢了就发烧了 。把正气换成正气,你就更懂了 。“邪胜寒”根据伤寒的病因和传变,指的是寒邪 。如果把恶这个词换成冷恶,就清楚多了 。邪,寒邪,占了上风,防御之气被克制,所以冷是可恨的;正,即卫气,占了上风,只有胜邪才能发热 。
【《伤寒论》少阳证症状】阳病恶寒发热的因素是卫气的胜败,不应理解为善恶的胜败 。“恶”字是主动的,那么怎么才能赢呢?是什么力量推动的?这在外部环境一定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其“胜”无非是正气虚弱 。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正虚无的状态,以抵御邪,使寒邪盛行,防备气,所以恨寒 。此时发热是气滞的病理表现,但有积极意义 。正胜是机体主动调节的结果,正气也是恶寒恶热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形式的内在决定因素 。所以少阳证寒热交换是因为寒邪进入少阳层次后,跟不上正气;正气推进,就会引起感冒发热;正气退了,就会引起寒,进而引起恶寒 。这种说法似乎接近寒热交换的本质,强调正气的进退是决定因素,也符合“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唯物辩证法 。至此,对少阳证寒热交换机制的认识就清晰了 。
对于小柴胡汤的治疗机理,《伤寒论》将小柴胡汤的功能定义为“和解少阳” 。张仲景没有解释相关条款,只是后人的理解 。盖阴少阳证的特点是寒热交换,方中寒热药物合用,故称少阳调和 。但这种理解并不是根本的解释 。而且中医教科书上描述的少阳证发病机理的实质是“邪入少阳,轴不利,胆火郁,三焦阻滞”;所以得出结论,需要“调和”的方法 。难道是李枢机主教和解了?解除胆热郁结,疏通三焦是和解吗?应该重新思考少阳证的发病机制,做出更清晰的定义,重新认识小柴胡汤的治疗机制 。
阳虚证是正气虚弱,寒邪侵袭少阳,善恶相持,正气与邪气反复往复,少阳枢机不利的特定病理状态 。阳轴的弊端有:一是脾胃不健,这个阶段有脾胃虚弱的症状;二、太阳经络之气不利,恶寒发热交替的根本原因,除了身体既有表里之虚,又有少阳枢机之虚之外,还是表里不一 。所以恶寒发热的形式没有太阳表证严重,也没有阳明燥热证只热不恶寒严重 。
阳虚则热;郁则气盛,表情无声;胃受冒犯,则呕吐逆气,食欲不振,口苦 。脾侵腹痛;液体分布异常导致咽干、便秘等 。三焦胆经涉及的所有脏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少阳证最关键的矛盾是正气不足,抗邪无力 。那么,针对这样的病机,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规则,即虚则温,郁则舒,热则清,寒则散 。总之,扶正祛邪 。根据小柴胡汤的成分,人参、甘草、大枣为温补正气之药,生姜可暖胃祛寒邪 。柴胡DC 。是春季治少阳的主药,能清凉解郁,调理木气 。黄芩配伍柴胡DC 。能缓解少阳郁热 。半夏性味辛燥,合生姜降逆止呕,温化痰 。至此,整方扶正祛邪、止痛止痛、通少阳、疏三焦的作用就清楚了 。将小柴胡汤的治疗机理概括为“扶正祛邪,调理少阳,调和三焦”是否比“调和少阳”更明确?原来,张仲景在《少阳证》条文中明确表现了正气虚弱的病机状态,如《伤寒论》第九十七条“血弱气尽,理开,邪气入,与正气相争,结于胁下 。邪与邪的斗争,寒热的来回,工作的请假,默默的不想吃喝 。”而第143条说月经期间邪气乘虚而入血室等 。这些都说明正气不足是少阳证的决定性因素 。
基于以上考虑,能否将少阳证寒热交换的机理明确定义为“身体正气虚弱,寒邪侵袭少阳,正邪相持,正气反复往复,少阳轴不利”,将小柴胡汤的治疗机理明确定义为“扶正祛邪,治达少阳,三焦和谐” 。这样少阳证寒热交换的机理和小柴胡汤治疗疾病的机理才能更加清晰 。(河北省高碑店市安永庭同安堂诊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