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肺炎|以当代艺术问路后疫情时代

新型冠状肺炎|以当代艺术问路后疫情时代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记者 于靖园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主题并非关于疫情 , 但它不可避免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动荡 。 它在这个历史关头扮演的角色是——艺术和艺术家可以帮助人们想象新的共存模式 。

“我几乎每年都会去威尼斯 , 去年正好赶上电影节 , 而今年是为了双年展 , 这次看展先走了军械库 , 进门就被蒙娜·利的《砖房》震惊 。 ”长居在意大利的艺术工作者Madge(曼婕)在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感慨道 。 4月23日 ,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 。 早在3月初 , 威尼斯双年展官方网站发布了德国艺术家卡塔琳娜·弗里奇和智利艺术家塞西莉亚·维库纳共同获得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的消息 , 为疫情下的全球国际性艺术节带来一抹亮色 。
用极简的形式引导观众穿越空间
来自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游客、学生都因为这场艺术界的盛事而相聚在水城威尼斯 。 这次双年展令Madge印象比较深的 , 还有莫雷洛斯(Delcy Morelos)的《人间天堂/(世俗天堂)》 (Earthly Paradise ) , 它是一个大型的、极简主义的泥土装置 。 “这位哥伦比亚的艺术家对地球的使用受到安第斯和亚马孙美洲印第安人宇宙学的影响 , 这些宇宙学将土地视为具有代理权的主体 , 而不是人类改造的资源 。 作为致敬 , 她试图通过她的作品重新定位观众的世界观 。 ”Madge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道 , “在当下混沌的大环境中 ,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目标 。 ”
据Madge的形容 , 展厅里弥漫着土壤中可可、肉桂和丁香的微微甜味 , 土壤从地面升起 , 大块的泥土环绕着观众的身体排列成一种迷宫形状 , 形成一件大型的沉浸式装置 , 甚至使军械库的一部分楼梯无法进入 。 “它采用极简的形式来引导观众穿过空间 , 同时感受土壤的湿度、温度、质地和黑暗 。 ” Madge说 , 她能感觉到整件作品渴望提供给观众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 , 让观众与自然更加统一 。 “当我游走在这件作品中 , 嗅觉与视觉的观感微妙而又愉悦 , 颇有几分生于尘归于土的质朴的释然感 。 ”
另一方面 , 这件作品打动Madge的则是它的名称:Earthly Paradise 。 Earthly Paradise可以翻译为“人间天堂”或“世俗天堂” 。 “我对这个名字最早的了解来源于但丁的《神曲·炼狱篇》中旅行者进入了人间天堂:一个充满生机的森林 。 另一个来源则是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人物威廉·莫里斯在1868出版的同名诗篇《人间天堂》 , 讲述了一群寻找永生之地的中世纪流浪者 , 在梦想幻灭之后 , 他们发现了一个幸存的希腊人殖民地 , 并与他们交换了故事 。 这首长诗被整齐地划分为十二卷 , 每个部分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 , 以歌词的形式插入序言和结语 , 讲述自然的进步变化 。 ” Madge说 , 如果把这人间天堂的诗歌与装置作品结合 , 反思时代变化下对应的理想世界的变化 , 身体与地球之间的联系 , 会对整个作品有更深的思考 。
Madge的描述令不在现场的人们仿佛身临其境 。 虽然仍处在疫情之下 , 但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开幕依旧备受全球瞩目 。 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代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展会 , 于1895年首次举行 , 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也被称为“艺术双年展之父” , 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 。 威尼斯双年展包含国际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 , 并分奇数与偶数年轮流举行 。 此外 , 众所周知的威尼斯电影节也属于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 , 音乐、戏剧、舞蹈也是威尼斯双年展的组成部分 。
历史悠久的双年展 , 与中国结缘
1895年首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展”创办时 , 虽然吸引了20多万观众 , 在艺术界引起巨大轰动 , 但谁也没想到它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 甚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未曾停止 。 百余年来 , 威尼斯双年展一直持续为威尼斯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新活力 。 曾负责上海双年展组织工作的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磊认为 , 首先 , 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大品牌下孕育出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戏剧节、威尼斯音乐节等项目 , 使得威尼斯全年都处在文化热点之中;其次 , 通过项目高端定位吸引全球最具活力的人才和成果在威尼斯集散 ,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再次 , 威尼斯双年展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 , 通过理事会决策、基金会支持的方式 , 政府保基本 , 社会促提升 。 “一个大型项目如果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创新的引擎 , 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 威尼斯双年展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 ”李磊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