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蛊是真的吗,湘西真的有传说中的蛊吗-( 二 )
但此时的汉武帝得到的消息却是“太子造反了”,大怒之下,调来兵马剿灭“叛军” 。
刘据的武装力量与汉武帝的部队在长乐宫西门外鏖战了5天,数万人丧命,血流成河 。最终,刘据和其母后卫子夫皆因兵败而自杀,数十万人因此事而株连 。
文章插图
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 。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为汉高祖守坟的郎官田千秋突然假托“高祖托梦”上书为刘据伸冤 。此时的汉武帝也从巫蛊之祸中慢慢地醒悟了过来,开始疯狂地报复当年参与诬告、追杀太子的官员,江充等人被满门抄斩,新一轮的血腥大戏又一次上演 。
后来,汉武帝还在长安建了一座“思子宫”,并在河南灵宝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 。
叁丨从“巫术”到“毒虫”
文章插图
汉朝之后,“蛊”就逐渐地从巫术中独立出来,变成了“虫毒”的代名词 。
在东晋的《搜神记》和南朝的《舆地志》等书籍中,就将蓄养蛊虫与图财害命联系到一起 。
随着时间的积累,“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什么“金蚕蛊”、“子母蛊”、“蛇蛊”、“蜈蚣蛊”、“泥鳅蛊”、“蛤蟆蛊”、“石头蛊”、“癫蛊”、“脓蛊”、“痨蛊”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当然有名的还算是“情蛊” 。
在隋朝医书《诸病而侯论》、唐朝药书《千金方》以及宋朝药书《庆历善治方》中都有专门论述如何治疗“蛊毒”的文章,都主张用一堆非常奇怪的药物“解蛊”,大概是从“以毒攻毒”层面考虑的 。
在明朝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一种制作“蛊”的方法 。
《本草纲目》中记载,如果把蛇、蜈蚣、蝎子等一百只毒虫统统放到一个缸中,也不喂食,任由他们互相撕咬,一年之后掀开盖子,最后剩下的那个就是“蛊” 。
肆丨蛊文化从中原到南方据史料记载,巫蛊文化从中原向南方转移始自隋唐时期,明清之后“蛊”从中原大地基本消失,而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却极为盛行,在苗族、布依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地区,巫蛊文化与其民族独有的医学、药学、神学交织在一起,成为独有的民族文化 。我们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去探究一下,巫蛊文化是如何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神秘文化的代名词的 。
文章插图
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流行“巫蛊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是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气候湿润的地区,这种自然条件简直就是“毒虫”和“瘴疬之气”的温床 。生活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特别容易生病,尤其是“痢疾”、“风湿”、“疟疾”、“慢性肝炎”等疾病,而且特别容易被各种毒虫叮咬,因此“病”跟“虫”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人们很自然地会把生病的原因归结到“虫”身上 。
而且这种自然环境容易让人感到“神秘”和“压抑”,从而酝酿出“焦虑”、“多疑”、“神经质”、“敏感”的情绪 。
山高路远,川急谷深,切断了这些地区与先进地区技术交流的渠道,技术、思想的内卷让这些地区产生了独有“巫文化”,也产生了独有的“医学”、“药学”系统,而且医学与神学合二为一,成为“巫医”体系 。
文章插图
人们常常把生病的原因归咎于天意和邪恶,认为天地之间存在这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布撒、传播疾病,这种力量可以被某些邪恶的人所掌控 。因此,在当地人的思维里就会幻化出一位善用“蛊”的蛊婆 。
这一点有点像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女巫害人”理论 。
至于为什么将蛊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呢?
从文献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答案 。
在《左传》中与“蛊”联系在一起的是“女色”、“魅惑”、“死亡”等等名词,可以说女人就是“蛊”的天然属性 。
在中原文化中,一位家破人亡的寡妇会被人认为是“克服”,而在巫蛊文化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个人就会被人认为是用“蛊”害死了家人 。
在中原文化中,一位作风不怎么正经的女性会被认为是以“狐媚之术”魅惑他人,而在巫蛊文化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个人就会被人认为是用“蛊”术魅惑他人 。
推荐阅读
- 微信名字微信昵称简单大气女生,好听又大方的微信名字-
- 秋葵的做法大全秋葵怎么做好吃秋葵的做法,秋葵怎么做好吃又简单的做法-_2
- 中老年人|夏至已至 这几款清凉的首饰最适合中老年人戴了!
- 考试|这个日入过万的新型职业,唯有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方能胜任!
- 李佳航|李佳航主演的《破事精英》,剧情精彩笑点不断,观众也再度产生了对情景喜剧的期待
- 我最喜欢的史记人物,《史记》中的人物故事-
- 好养又漂亮的多肉有哪些品种,什么品种多肉好养-
- 楚文化基本内容,楚文化的概述-
- 八个月的宝宝吃肉泥怎么做,八个月的宝宝肉泥怎么做给宝宝吃-
- 笋干老鸭汤的做法 最正宗的做法窍门,老鸭笋干煲的做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