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指当前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一天 。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三伏天的“伏”是指“伏邪”,也就是所谓“六邪”中的热邪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 。
每年进螺栓的时间不固定,中螺栓的长度也不一样,需要查日历计算 。简单地用“夏至三庚”四个字的口诀就可以表示进螺栓的日子 。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计数,首伏为10日,中伏为10日或20日,末伏为10日 。我国古代流行《生肖纪日法》,以10个天干加12个地支共60组不同名称记日、循环使用 。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根据夏至到生肖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夏至和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 。庚日出现的早晚被认为会影响中伏的长度 。因此,有的年份可能是伏天30天,有的年份可能是伏天40天 。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2019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
初伏: 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10天
中伏: 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20天
末伏: 2019年8月11日(7月11日)——2019年8月20日(7月20日) 10天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三伏天什么时候最热?
三伏天最热的阶段:中伏
进入螺栓后,地表湿度增大,每日吸收热量多,散发热量少,地面热量积聚,使得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聚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最热 。另外,夏天多雨、空气湿度高、热容量比干燥的空气大得多也是闷热的重要原因 。7月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控制下,高压内部下沉气流晴云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后,天气更热 。
1、三伏中,哪个伏天最热,要说民间谚语“寒三九,热中伏” 。也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是“三伏”,“三伏”中“中伏”是最热的意思 。末伏之后,天气渐渐凉爽了 。
2、首先,进入螺栓后,地表湿度大,每天地面吸收热量多,散热热量少,地面热量积聚,导致一天比一天热 。进入中伏,地面蓄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时,天气最热 。
3、夏季多雨、空气湿度大、热容量比干空气大得多,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 。
4、7、8月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热带高度控制下,高压内部下沉气流晴云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更热 。
5、进入末伏后天气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爽,中午还是比较热,因地区而异 。末伏已是立秋之后,俗称“秋虎”,白天热,早晚凉 。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三伏天怎么预防中暑?
1、太阳伞
为了避免烈日,戴遮阳帽、太阳镜和太阳伞 。走的时候尽量在凉爽的地方走,出去涂防晒霜 。
2、多喝水
夏天多出汗,多喝水,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取,补充盐和矿物质 。
3、喝凉汤
多喝冷饮,能有效降低体内热量,是预防中暑的好选择 。例如凉绿豆汤、凉凉山椤汁、凉金银花茶、凉菊花茶、西瓜、黄瓜、西红柿等 。
4、保证充足的睡眠
充足睡眠,夏季白天黑夜短,气温高,人体代谢快,容易睡眠不足,导致精神不适,容易诱发中暑,最好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 。
5、穿宽松的衣服
穿宽松衣服外出时,为了不及时排汗散热,请不要穿化纤类衣服,穿棉、麻、绢类容易吸收汗的衣服 。
6、少吃、多吃
你应该减少饮食 。吃的东西越多,摄入的卡路里也越多 。如果选择减少饮食,可以分散集中的卡路里摄取 。
7、抹油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涂鱼精防止中暑,高温天气出门前在人群、太阳穴、印堂涂鱼精,可以有效预防中暑 。
8、避免阳光下工作
请避免在中午工作 。正午阳光最强,温度最高 。工作的人们最好避开这个时间 。另外,请不要连续工作 。工作强度大也是诱发中暑的原因之一 。
以上就是关于《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的答疑相关内容,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有更多疑问,请移步至百科答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