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年唐朝白江口之战,唐朝白江河口之战-( 二 )


没过多久,百济各地兵锋四起 。
其中实力最强的,当数道琛和福信率领的军队了 。他们联系上倭国(也就是后来的日本),想要接回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让他继承王位 。
为此,倭国特意派遣5000士兵护送扶余丰前往百济 。这应该是日本投入到这场战争中的第一支军队(关于当时日本的情况,后面会详细介绍) 。
由于此时唐朝的大军已经班师回朝,只留下少量驻军驻扎在百济,根本无力控制局势,最后只得在中郎将刘仁愿的带领下,坚守熊津都督府(也就是原百济都城) 。
至此,唐朝已经失去了对百济的控制 。
第二阶段,天佑大唐,唐朝的绝地反击就在百济局势危急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势 。这个人就是刘仁轨 。
这刘仁轨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臣,一辈子没上过战场 。
但是在唐朝初期,由于战乱频繁,不仅武官懂得带兵打仗,就连文官也要学习很多军事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
这刘仁轨,你让他上阵杀敌,那是为难他了 。但是让他制定战略,指挥作战,他却绰绰有余 。
为了挽救在百济独守孤城的唐军,刘仁轨临危受命,率领在新罗的部分唐军,会同新罗军队,前去支援熊津都督府 。
很快,百济方面便察觉到唐军的意图,于是在熊津江口设置重兵布防 。

663年唐朝白江口之战,唐朝白江河口之战-

文章插图
然而,唐军为了救自己的袍泽兄弟,可谓是士气高涨,再加上刘仁轨指挥得当 。百济军队的防线像纸糊的一样,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 。
此战,唐军杀敌过万 。正在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道琛得到消息后,吓得连夜撤军,熊津都督府之围就这么解除了 。
而与此同时,为了支援刘仁轨的行动 。唐高宗下旨,水陆并进,攻打高句丽 。
在他看来,百济之所以会降而复叛,是因为有高句丽在后面撑腰 。只有消灭了高句丽,才能彻底解决百济的问题 。
唐军一度进展顺利 。走水路的部队,甚至一度兵临高句丽的都城,将其围了个严严实实 。
然而陆路方面却出了问题,还是老问题,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了 。
这也就是当初唐太宗为何要大力发展海军的原因,因为他意识到,想消灭高句丽,走陆路是行不通的 。
然而,仅凭一路军队,不足以攻下高句丽的都城 。毕竟高句丽专业挨打几十年,早被打出经验了,其都城的城防在当时估计属于顶级了 。
由于久攻不下,徒增伤亡,最终唐军只得撤军 。
虽然这次作战没能取得预期结果,但是高句丽也元气大伤,一时半会是没法掺和百济的战事了 。
战事到了这一步,折腾了这么久,徒劳无功 。换成其他皇帝,肯定要投入更多兵力,就为争个面子 。
然而,此时唐高宗已经动了从百济撤军的打算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个好人 。他心疼那些留在百济的将士们,不愿他们在以身犯险 。
唐高宗特意给刘仁轨下令,让他带兵撤出百济 。如果新罗王希望他们留下,那么唐军就驻扎在新罗 。否则直接班师回朝 。
663年唐朝白江口之战,唐朝白江河口之战-

文章插图
然而刘仁轨却认为不能撤军,此时高句丽已经废了,正是一鼓作气解决百济的时候,然后才好集中力量解决高句丽,彻底消除唐朝的一个心腹大患 。
他一方面激励士卒,说服他们选择继续坚守,等待时机 。另一方面他致信唐高宗,分析其中利害,使其改变主意 。
最终,在刘仁轨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方案得到了朝廷和手下士卒的支持 。唐朝因此没有错失解决百济和高句丽的机会 。
此时,百济方面也得到了唐高宗要求撤军的消息,为此,还特意修书一封,询问刘仁轨何时启程,他们好送行 。
刘仁轨明白,此时的百济已经以为胜券在握了,这正是反击的好时机 。
于是他率领唐军对百济军队发起了全面反击,连战连捷 。同时又派兵攻下了战略要地真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通道,补给源源不断地从新罗方向运来,唐军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
正所谓天助自助之人,就在唐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百济内部却发生了内讧 。
当时,扶余丰只是百济名义上的国王,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福信手中 。
对此,扶余丰非常不满,他不甘心做个傀儡,于是设计除掉了福信,同时将福信的亲信一网打尽 。
然而,论军事才能,扶余丰远不如福信 。没有了福信的指挥,加速了百济军队的溃败 。
扶余丰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倭国和高句丽求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