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之役时蒙古为何不入侵,朱棣北伐成功了吗-
土木堡之变看似是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贸然亲征,全军缺乏指挥,从而导致土木堡大败 。实际上这个“锅”完全扣在朱祁镇和王振的身上也不全面,真正导致土木堡大败的起因归结起来应该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和他那个著名的颓废不思进取的“三杨内阁”以及蒙古诸部的实力变化,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因 。
文章插图
其一,洪武,建文,永乐三朝面对是分裂的蒙古诸部,而洪熙,宣德,正统三朝面对的是独大的瓦剌 。
明朝对北方游牧政权经过洪武(不包括建文)永乐两朝主动进攻的高压政策,转变为洪熙,宣德两朝的主动防御政策,再到之后的被动防御 。
而这个变化的节点不在明英宗正统时期,而是在明宣宗朱瞻基的统治后期 。被明太祖朱元璋按在地上摩擦的北元到靖难之役后分为了鞑靼和瓦剌以及兀良哈三部,接替太祖北伐的明成祖朱棣对蒙古各部采取在“打”与“揉”之间的恩威并施的策略 。与三部间既有朝贡关系也有贸易关系,同时还有敌对关系,总之此时的蒙古诸部属于相互分裂敌视状态 。
而到了宣德九年,瓦剌马哈木之子脱懽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正统初年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 。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 。正统四年(1439)脱懽死,其子也先称太师淮王 。至此,瓦剌势力变得极为强盛,由原来的三部分裂状态转为瓦剌一家独大之势 。
明朝由进攻转向防御的具体体现就是“宣德巡边”,所谓“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 。”明宣宗分别在宣德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二十四日、宣德五年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从宣德九年九月九日至十月三日的三次北境巡逻,由“我看你不顺眼就必须打你”信号变成了“我看好我的家门口”就行,体现了明宣宗罢边主和的思想,在瓦剌一家做大之前,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防范或者主动出击的措施,错过集中国力解决北患的窗口期 。
文章插图
其二,是明朝军队在宣德时期战斗力下降严重 。
因为“纸糊三杨内阁”大力粉饰太平,一味的歌功颂德,反对对北方用兵,采取绥靖政策 。导致明朝北境的战略全面转为防御,加之明军内部腐败问题的出现,使得宣德,正统两朝明军战斗力下降严重 。甚至出现了明军内部走私“军火”给瓦剌的问题 。在明朝正统十一年(土木堡之变发生的三年前),明英宗朱祁镇告诫大同、宣府总兵等官武进伯朱冕等曰:“瓦剌使臣多带兵甲、弓矢、铜铳诸物,询其所由,皆大同、宣府一路贪利之徒私与交易者 。尔等受朕委任,防闲弛慢,自今其严加禁约,若仍前弛慢,罪亦不宥 。”弓弩,盔甲就不说了,连火铳这样严格管理的火器都走私到瓦剌去了 。
文章插图
其三,是明朝对北方的侦查和情报能力的逐渐丧失,毫无预警能力,只能仓促应战 。
由于明朝势力逐渐退出草原,明军从此没有了洪武永乐两朝捕获精准的有源头的异域情报数据的能力 。以至于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部脱脱不花,也先和兀良哈部兵分四路进犯明境,直到大同参将吴浩战死,大同失陷 。明廷才反应过来,忙着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在不知敌也不知己的全体蒙圈的状态下,明英宗决定亲征,也许明英宗的血脉里流淌着他先祖们的烈血,但敌我双方的时势以变 。
最后,咱们来看一下明朝景泰进士,兵部尚书,五朝元老马文升和蒋冕以及霍韬精准的分析:
“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备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军,私借一马者,皆有重罚,虽有兴造竟不劳军,三十馀年海内晏然 。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于武备尤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虏远遯 。宣德以来武备渐弛,迨至正统,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败迩 。
蒋冕:英庙出塞征虏,诚欲为国为民剿除边患,非事廵游也,然虏未及征,已有土木之变 。
霍韬:世传三杨入阁,极一时勋名之盛,不知三杨坏我太祖之法已多矣” 。
文章插图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创转载请注明
【朱棣靖难之役时蒙古为何不入侵,朱棣北伐成功了吗-】一个民族靠武力是征服不了的 。毛老爷子说过:“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民族不团结,国家何来的统一?就是统一了也长久不了 。两者缺一不可 。
推荐阅读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故事?朱棣为何能靖难成功_3
- 朱棣靖难之役为何成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故事
- 朱棣为何能靖难成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故事
- 朱棣攻打蒙古?朱棣为何要亲征蒙古
- 朱棣靖难之役为何成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故事_2
- 朱允炆削藩失败的原因?朱棣靖难之役为何成功
- 形容患难见真情的短句?患难之处见真情的句子
- 如果靖难之役失败?靖难之役指的是谁夺取帝位的事变
- 朱棣为何能靖难成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故事_9
- 丰臣秀吉攻打朝鲜?万历朝鲜之役时,丰臣秀吉为何相信能和明朝长期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