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文章图片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文章图片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文章图片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文章图片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文章图片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文章图片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文章图片

明星|艾小羊:营销“双洁”,脑袋有包



《梦华录》的豆瓣评分从上周8.8跌到了8.6 , 这0.2的跌分不冤 。 虽然我本人喜欢这部剧 , 但那个“双洁”热搜实在下头 。
越是喜欢越是恨 , 简直脑袋有包才搞“双洁”营销 。 如果不是特意把这个词拎出来上热搜 , 看剧的时候并不会特别反感那段表述 , 只是觉得稍显啰嗦 , 没啥必要 。 而且就我个人来说 , 确实没想过去关心这两人是不是第一次的问题 , 更不会因为联想到他们不是第一次而觉得这糖里揉了沙子 。

我属于比较成熟的观众 , 追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 , 轮不到让一部电视剧左右我的三观 , 但不排除有些观众非常在意这个 。
在一部分观众拿着放大镜追剧的当下 , 艺术创作者其实挺难的 , 要照顾方方面面的情绪 , 但即使再小心 , 作品播出后也可能在你完全考虑不到的地方翻车 。
papi酱在《十三邀》上说的一段话我特别感同身受 。 她说如今限制太多了 , 很多观众还没看完就来骂 , 动不动扯上三观 , 表面上有很多的思考 , 其实都不是自己真正的思考 。

我今天这篇文章也做好了被骂“洗白”的准备 。
如今很多正常的分析与评价 , 不是被说成“洗白”就是被说成“抹黑” , 而非黑即白本身其实并不符合我们对一件复杂文艺作品评价的标准 。
《红楼梦》这样的经典 , 如果放在今天 , 只要抹去《红楼梦》的标签 , 宝玉就是大渣男 , 黛玉、宝钗都是绿茶 。 《红楼梦》不被说三道四 , 纯属是被曹雪芹的棺材板子给压住了 。
标签化的评判最大的坏处是省去了思考的过程 , 过度强调结论与传播 。
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去给别人打标签 , 他们不需要真正看书、看剧 , 更不可能用复杂的人性去共情作品中的人物 。 标签一打 , 俏皮话一说 , 流量哗哗地就来了 。
在互联网时代 , 批评比赞美更容易传播;标签比事实更容易被记住 。 一部分网络评论员们不看书、不看剧 , 见到标签就兴奋 。


《梦华录》这段画蛇添足的表白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其实有几种可能 。
一是投资方或者其他公公婆婆们的要求 。
中国的影视剧从来不是编剧说了算 , 在编剧上头有无数可以理解以及无法理解的公婆们 , 甚至有些大明星自带编剧入组给自己加戏 。 所以不排除有人钱权在手 , 但脑袋里的裹脚布比谁都长 , 非要在意男女主是不是第一次 。
二是主创自己心里有一条根深蒂固的脏东西 。
可能有人要问 , 主创都是女性怎么还会有脏东西?很正常 , 谄媚权力是人类的天性 。 在男权社会里 , 压迫最深的是男性 , 走在最前面的斗士却可能是女性 。
第三个可能是编剧过度依赖网文大IP的模式化写作 , 使用了爆款模块来组合自己的作品 。
编剧张巍过往作品不乏《陆贞传奇》、《女医明妃传》、《独孤天下》、《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爆款IP , 所谓爆款都有一定的商业逻辑 , 有时候创作者会拿这些逻辑点比照自己的作品进行增减 , 有些作品看上去支离破碎、前后逻辑无法自洽 , 就是因为加入了这些零散的卖点 。
当创作者过多考虑卖点 , 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 所谓大数据害人 , 这不是张巍一个人的问题 , 是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的集体病症 。
如果真看了这部剧 , 就不难发现 , 主创在表达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在努力规避雷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