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十大投资集团 嘉德置地( 二 )


其实重组的伏笔早就埋下了 。重组的起点始于2019年 , 凯德集团以110亿新元收购重组星桥 。
本次交易后 , 凯德置地在中国的资产品类扩展至物流和商务园区/工业园区 , 建立了涵盖城市综合开发、商务园区/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写字楼、购物中心、住宅、服务公寓的立体产业链 , 产生了跨资产品类和区域协同效应 。
这只是第一步 。据悉 , 作为转型的一部分 , 凯德集团和收购方随后提出了一项业务重组计划:将投资管理平台及其住宿业务整合到CLIM中 , 并将集团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私有化 。目的是让凯德集团更加重视房地产投资管理 , 提高效率和回报 。
“手术刀”
事实上 , 凯德置地自成立以来 , 一直勇于进行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线升级 。
资料显示 , 凯德置地集团原名嘉德置地 , 其在新加坡的公司名为嘉德 , 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服务公寓和房地产金融服务 。1994年 , 嘉德置地落户中国 , 中国也是嘉德置地最大的海外市场 。
2013年1月 , 新加坡嘉德置地宣布公司中文名称正式变更为凯德集团 , 架构进行调整 。
重组后 , 凯德集团将主要包括四个子公司:凯德新加坡、凯德中国、凯德商业和雅诗阁有限公司(Ascott) 。
其中 , 凯德置地新加坡的业务包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住宅和商业项目开发业务;凯德置地中国负责在中国的所有开发和房地产金融业务;凯德商业和埃斯蒂馆的管理结构保持不变 。
2014年 , 上市不到6年的凯德置地商业通过私有化回归凯德集团 , 交易成本30.6亿新元 , 约合152亿元人民币 。
近年来 , 凯德的动作越来越频繁 。2018年1月 , 凯德置地宣布向万科李因出售20个购物中心的项目公司100%股权 , 总造价约84亿元 。交易所涉及的20家购物中心分布在19个城市 , 14个城市为凯德只有单一项目布局的非核心城市 。
同时 , 凯德开始加大在广州、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投入 。当年11月13日 , 宣布以128亿元收购上海虹口星港国际中心项目信息资源网 。预计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 。计划在上海建第三个来福士 , 陆续拿下几个项目 。
“进出”是凯德“资产优化”的部署 。
除了项目 , 凯德的手术刀转向了资产类 。收购星桥腾飞 , 让凯德置地将资产类别扩展到工业园区、工业和物流地产、数据中心等新经济领域 。
之后 , 为了配合业务的发展方向 , 凯德置地开始整合组织架构:在全球范围内 , 其写字楼、购物中心、工业园区、工业与物流、商业综合体、住宅和城市开发业务将归区域管辖;住宿业务以及基金和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两个独立的部门进行垂直管理 。
一切都有迹可循 。这两个垂直管理的业务是现在包含在CLIM列表平台中的资产 。根据公告中的表述 , CLIM将着力提升资产管理的规模和效率 , 实现轻资产的快速增长 。
与此同时 , 私有化的发展业务将继续支持CLIM业务的发展 , 参与和配合CLIM及其基金的项目开发和/或改造项目 。CLIM将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资产储备渠道 , 促进其基金管理资产的增长 。重组后 , 私有化的发展业务也将成为潜在新业务的孵化器 。
那么 , 为什么要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呢?
答案或许可以在管理层的声明中找到 , 声明称:“由于培育期较长 , 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价值尚未在公开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 。将这部分业务私有化 , 可以更好地把握房地产开发周期 , 优化不同资产类别和市场的收益 , 做出更合适的风险收益决策 , 从而投资于有吸引力但长期培育的项目 , 以最优的方式建立资产储备管道和孵化项目 。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视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表示 , 鉴于凯德置地的大股东背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 私有化后 , 地产业务有更大的自由和弹性 , 可能会给予更多支持 。
解决方案|由外而内 , 观察解读行业、企业、市场真实的一面 。
【新加坡十大投资集团 嘉德置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