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儒家著名的学者孔子认为孝道乃是人之根本,人唯有修身养性,注重德行,才能走向成功,获得别人的尊重,随后更是说出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经典名言 。诚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孝顺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点,那些孝子贤孙更是会被当成典型,受世人之敬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民间却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 。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文章插图
文学大家曹雪芹更是在《红楼梦》当中写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其实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下一句才是更为深刻的揭示了人性多面性,今天咱们就来一同聊一聊!
孝顺父母为常态,入朝为官须谨慎
在古代封建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选拔官员推出了科举考试制度 。但为了能够提拔贤德之人,更好的控制百姓,朝廷便是推出了举孝廉 。换而言之,文化考试是读书人入朝为官的基本要点,但那些孝顺父母、在地方极有威望之人也可以被朝廷破格录取,入朝为官 。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便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子女为父母守孝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则 。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文章插图
比如,子女需要在守孝期间,在父母的坟旁搭建草屋,每日侍奉在父母左右 。而那些长期侍奉父母的孝子贤孙更是不洗澡不剃头,将自己折腾的人不成人鬼不成鬼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人就会被当地当作孝子贤孙的典范,更有甚者还会被当地的官员推荐入朝为官 。换而言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孝道文化渐渐的变了韵味 。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文章插图
而那些入朝为官的官员们混迹官场多年,在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也会十分恐惧自己的父母离世 。因为父母一旦病重,他们作为子女不仅要侍奉在父母的床前,还要远离政务 。这对于官员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还失去了自己的事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对国家有贡献的臣子会在君王的挽留之下,继续为国家效力,而这便是所说的夺情 。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文章插图
理解偏差成误会,孝顺并非狭窄观
在一些上古神话当中,一个人的孝道也会成为领导考验的重要因素 。例如尧帝想要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舜帝之时,便以孝道考验他的德行 。在历史典籍当中,舜帝的继母以及其他的兄弟姐妹想要将他置于死地,而舜的弟弟更是在其修补粮仓时,在粮仓底部放火,想要将其活活烧死 。舜后来虽然逃脱一死,但也知晓了自己弟弟的所作所为 。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文章插图
不过舜并没有对弟弟进行报复,反倒是以德报怨,对自己的弟弟极为宠爱,对自己的父母更是恭敬孝顺 。尧帝见舜如此孝顺,更是对他委以重任 。除此之外,在由孔子撰写的《春秋》当中,也对孝道进行了一定的记载 。从“郑伯克段于焉”6个字当中就看出孔子虽然对于孝不满,但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孔子还是提倡孝道 。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文章插图
然而文学大家鲁迅却与之完全不同 。他更为直接否认了孝道,在新文化时期,他直接向二十四孝图展开了犀利而又刻薄的批判 。鲁迅认为这样毫无理智的孝道与吃人的封建礼教没有任何区别 。最为重要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古人极力的推崇孝道,是为了控制百姓的思想 。不过,像鲁迅这般全盘否定孝道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父母对于孩子有养育之恩,需要子女用一生去报答父母的恩情 。如若对这份恩情置之不理、视而不见的话,那岂不是和那些不懂情感的野兽一般了 。而世人在面对孝道之时,也应该具备着批判思想,用一种客观而又冷静的目光去看待一切 。在保持了这种思想之后,再细细品味“久病床前无孝子”似乎就更有道理了 。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

文章插图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穷家中无贤妻
【有句古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无孝子,下面一句谁知道】无论是古代亦或者是现代,父母生病最辛苦的人便是他们的子女 。而在封建古代时期,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一些普通的疼疼脑热都会将父母折磨的痛苦不堪 。家中大富大贵之人可以派仆人代替自己伺候父母,然而那些家境贫苦的普通百姓则需要放弃外出做工的机会,留在家中照顾父母 。生活上的打击以及精神上的摧残,往往使得这些普通百姓感到备受折磨,于是渐渐的他们也没了耐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