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郑和下西洋几次
历时近三十年,往来三十余国,郑和七下西洋从事的海外贸易,成果无疑是惊人的 。郑和取回的宝物,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先看一笔收入账 。明王世贞(1526-1590)《弇山堂别集》载:“其次则内官监太监郑和,以永乐四年率师二万七千人驾海舶斋敕谕金帛行馈西洋,琐里,暹罗等三十余国皆随使入朝,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 。”
文章插图
明梁庄王出土文物
“巨万”,极多的意思 。古代文人,喜欢用形容词,不习惯用数量词,记物如此,涉及人命的记录也是这样 。张献忠在四川杀人,《明史》记载是“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六万万”就是“六亿”,全国也没有这么多人 。没办法,古代的文风问题 。
再看一笔支出账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载:“(刘)大夏在旁对曰: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数十万”,支出明显太小 。刘大夏时任车驾郎中,无法掌握郑和取宝的总体情况,他说的“数十万”只是下洋官兵的粮秣费用,应该是相当准确的 。
文章插图
王士性(1547—1598)《广志绎》的记载,则更具体一些:“国初,府库充溢,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余百余万归 。”
“赏赉”与“白送”,是两个不同的概论 。白送是有去无回,赏赉即赐赉贸易,是礼尚往来,对方回赠的款物一般与之相等,或者略少 。预算七百余万,结余百余万,赏赉总额即六百万两白银,可以视作郑和西洋宝物的价值,但只是一部分 。
文章插图
明梁庄王出土文物金盂
郑和西洋取宝的另一种方式,是双方直接互市 。这种互市贸易,在交易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回到大明则升值数倍,其中苏木达到了五十倍 。如果郑和西洋取宝活动中,互市贸易与赐赉贸易额大体相当,西洋宝物的总价值应该超过一千万两白银 。可惜,这个数额无法统计,只能向王世贞前辈学习,用“巨万”一词予以形容 。
价值“巨万”的西洋宝物,最终都去哪儿了呢?这个问题相当复杂,算法的不同,自然得出绝然不同的结论 。
文章插图
云锦
反对郑和下西洋的代表人物是“二夏”:刘大夏认为宝物再多于国家无益,夏原吉认为宝物奢靡于国家有害 。就“财政专业”而言,夏原吉是户部尚书,属于内行;刘大夏是兵部郎中,属于外行 。常理上讲,应该夏原吉正确 。事实上,刘大夏是正确的 。
正确的原因,是西洋宝物进了“内库”,而不是“国库” 。后世疑议郑和下西洋的诸多文人,立论的依据就在这里 。
文章插图
定陵出土 西洋 珠宝
明朝的内库与国库有什么区别呢?看看明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故事就知道了 。
朱厚照通常被视为荒诞不经,其实这位皇帝很有个性,最大的缺点是生活奢靡 。皇帝拥有天下,但天下的钱并不是他的 。国家的公务支出乃出自国库,由户部管理;皇帝的生活支出只出自内库,由太监管理 。正德皇帝是个伟大的“剁手”,也就成了缺钱的皇帝,弄得该买衣服时竟找不到钱 。
文章插图
明梁庄王出土文物金梵文种子字
正德元年(1506)九月,皇帝要添置龙衣,太监崔杲头都大了——内库没钱 。崔杲硬着头皮去找到户部韩文,要求追加“预算”,韩文一口回绝:这事不归我管 。
太监崔杲白跑了一趟,正德皇帝便请内阁出面协调 。结果,三个内阁大臣众口一辞:皇帝买衣服在国库报销,不符合制度 。最终,正德皇帝好说歹说,户部才同意将剩余的盐引(相当于有价证券)拿出一部分,让太监跑到市场上变现 。至于现钞,还是不能给的 。
文章插图
定陵出土 西洋 珠宝
吃了“制度”的亏,正德皇帝只好开店做生意,皇店名曰“宝源”“吉庆”等 。一年下来,能赚八万余两银子 。这些银子,全部进入皇帝的内库,皇帝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户部管不着,皇帝也不用求户部了 。
郑和下西洋挣回的宝物,是否也进入了内库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永乐时期不是正德时期,西洋宝物并不归永乐个人所有 。
推荐阅读
- 明代边关九镇?明代九边重镇之首是哪个
- 明代女将秦良玉生平?明代女将军秦良玉
- 明英宗朱祁钰有几个儿子?明代宗朱祁钰简介
-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败家子_2
- 明朝为什么宦官当政?明代宦官擅权乱政
- 明朝服饰制度?明朝服装款式
- 明朝太监专权?皇宫里为啥要有太监_1
- 明代古墓出土不腐女尸?千年不腐烂的女尸 马王堆汉墓_1
- 明朝的妃子?明代女子地位
- 明代驸马见公主有怎样的礼节规定?清朝的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