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由于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包含所有肠道病变的炎症反应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病情累及范围广,可蔓延至整个消化道 。发病缓,病程长,容易反复 。炎症性肠炎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甚至便血 。常依靠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和血沉做出诊断 。

炎症性肠病

文章插图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骤 。病情轻重不一 。易反复发作,发作诱因有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 。
1.腹部症状
(1)腹泻  血性腹泻是UC最主要的症状,粪中含血、脓和黏液 。轻者每日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CD腹泻为常见症状,多数每日大便2~6次,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或黏液,与UC相比,便血量少,鲜血色少 。
(2)腹痛  UC常为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疼痛后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 。绝大多数CD均有腹痛,性质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部分以右下腹多见,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其次为脐周或全腹痛 。
(3)里急后重  因直肠炎症刺激所致 。
(4)腹块  部分CD可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因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致,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
【炎症性肠病】2.全身症状
(1)贫血  常有轻度贫血,疾病急性爆发时因大量出血,致严重贫血 。
(2)发热  急性重症患者有发热伴全身毒血症状,1/3CD患者可有中等度热或低热,间歇出现,因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吸收引起 。
(3)营养不良  因肠道吸收障碍和消耗过多,常引起患者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表现 。年幼患者伴有生长受阻表现 。
炎症性肠病

文章插图

检查
1.血液学检查
(1)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  轻型多正常或仅轻度下降,中、重型可有轻度或有中度下降,甚至有重度贫血与低蛋白水肿 。Hb下降可归因于慢性炎性出血与蛋白丢失,铁及其他造血物质缺乏或吸收不良,尤其克罗恩病的回肠病变易致维生素及矿物质吸收障碍与慢性炎症有关的骨髓造血抑制等 。另外,尽管患者肾功能正常,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在炎症性肠病贫血的形成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
(2)白细胞计数  大多数患者正常 。中、重型患者可有轻度升高,少数重症患者可高达30×109/L,有时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严重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并有中毒颗粒,溃疡性结肠炎白细胞计数增多可能与炎症活动有关,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升高粒细胞 。
(3)血小板计数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复发时,血小板计数可以升高 。相对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重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更常见 。
2.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  肉眼观以糊状黏液脓血便为最常见,重症者粪质极少,少数患者以血便为主,伴有少量黏液或无黏液 。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发作期粪便涂片中常见有大量多核巨噬细胞 。
(2)病原学检查  炎症性肠病病原学检查目的在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 。
3.血沉(ESR)检查
炎症性肠病患者活动期ESR一般均见增高,ESR一般可反映病情活动性 。国外报道,缓解期患者平均ESR为18mm/h,轻度活动者为43mm/h,中度活动者62mm/h,重度活动者83mm/h 。ESR改变反映了本病活动期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的改变 。当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尤其是γ-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Y-球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改变时,ESR会发生变化 。由于与ESR有关的血清蛋白半衰期长,若临床症状很快改善,ESR往往在临床症状缓解后数天才下降 。
炎症性肠病

文章插图

治疗
1.一般治疗
强调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给予高营养少渣饮食 。适当给予叶酸,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腹痛腹泻必要时可给予抗胆碱药或止泻药,合并感染者静脉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 。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对控制轻,中型患者活动性有一定疗效,主要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 。
(2)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 。活动性强的可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