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谁提出的?战国有名的四公子( 三 )


这不得不说贵族阶层的性恶乏善之盛 。无论孟尝君的劝其父厚待宾客,还是其本人的献遗客之亲戚,都不是因为其为人真诚,而是处处充满了权谋计策 。政治向来如此,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高级社会关系的产物,战国四公子参与纷乱的政治斗争,必然如此重权术心机 。有一点,《史记·魏公子传》中侯嬴三看公子,将人物形象之态刻画得十分逼真 。后文有侯生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司马迁的叙事的确让人有如身临其境,而从侯嬴为上客的结果看,侯生之语是为狡辩,不可掩盖其“小人”之实 。《史记·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
其一,亡人有罪者为逃脱罪罚势必寻找孟尝君做依靠,为了感恩收留更甚至为孟尝君以性命相托,但他们做事情却会不择手段 。其二,这里所说的“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士大夫,也与汉代所确定的士人性质不同 。又有《史记·孟尝君》:“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后,客皆服 。”鸡鸣狗盗之徒因救孟尝君于秦难中而得到宾客重视,可见这个“士”还没有一种士人精神,类似于游侠罢了 。又有《史记·孟尝君》:“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 。

战国四公子谁提出的?战国有名的四公子

文章插图
网络配图
魏子简简单单的就为孟尝君死了 。又有《史记·魏公子传》中侯生自杀以送魏公子 。然而,他们所谓的轻死重义,只不过是江湖义气式的回报 。司马迁对战国四公子的整体态度是赞其好客、批其智昏、叹其得失、有所仁爱 。《史记·孟尝君传》:“文卒,谥为孟尝君 。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 。孟尝绝嗣无后也 。”孟尝君有此结局,虽不是他能左右的,但也是其所代表的贵族阶层的必然结局 。
《史记·孟尝君传》:“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大体 。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可见司马迁对平原君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因为他的“利令智昏”使赵国几近灭亡 。
《史记·春申君传》中司马迁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 。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司马迁还是相当赞赏春申君的,又批评春申君的失智失明 。更有《史记·魏公子传》:“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
其一,司马迁亲访夷门,直言魏公子名不虚传 。其二,借汉高祖的话称赞魏公子,更见欣赏 。司马迁是更看重魏公子的,正文既着墨甚多展现公子风采,传文开始即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突出魏公子的是一个“仁”字,随后的魏公子救赵也是为了仁 。《史记·魏公子传》公子曰“晋鄙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将魏公子的仁爱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来 。司马迁对战国四公子的态度既体现了司马迁史事的精神,又饱含了他的爱憎观 。
李耆卿《文章精义》云
战国四公子谁提出的?战国有名的四公子

文章插图
网络配图
《论语》气平,《孟子》气激,《庄子》气乐,《楚辞》气悲,《史记》气勇,《汉书》气怯 。气为情志表达在行文中体现的气韵,《史记》气勇甚是精当 。《史记》气勇首先体现在叙事气深上,司马迁在叙述事件过程中总是以大量篇幅较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又以人物带故事情节往前推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