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陈晓旭生命最后80天:隐居偏僻山村拒治疗,临死前不停呼喊母亲( 二 )


海选之中 , 陈晓旭成功入选 , 获得一次面试的机会 。 面试通过后 , 她参加了《红楼梦》剧组在圆明园开设的演员培训班 。
据《红楼梦》剧组回忆 , 当年海选演员的宣传发出后 ,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自荐信 , 这些信件中 , 有些自荐人说要是不选她 , 就以自杀威胁;也有三四十岁 , 执意要演林黛玉的戏;甚至有人说自己是贾宝玉的转世 。
各种纷至沓来的信件让审核员们目不暇接 , 这让陈晓旭的自荐信显得出类拔萃 , 也让她成为唯一一个通过“自荐”方式 , 进入剧组的演员 。

三个月的培训很快结束 , 导演王扶林担心陈晓旭演不好林黛玉 , 打算让她饰演“袭人”一职 。 面对导演的不信任 , 陈晓旭拿出林黛玉的劲头来 , 直言不讳地和导演说:
“我就是林黛玉 , 要是让我演别的角色 , 观众们会认为林黛玉在演别人 。 ”
说完这话的陈晓旭等待着导演的回复 , 她以为导演会嘲笑她不知天高地厚 , 没想到导演笑呵呵地说:
“你刚刚那个说话的样子 , 像极了林黛玉 , 这个角色就交给你了 , 希望你能完成自己夸下的海口 。 ”
花开易见落难寻
选角确认后 , 剧组开始漫长的拍摄时光 , 1984年至1987年的三年之中 , 陈晓旭彻底融入进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

这三年 , 也是她人生最美好的三年 , 连后来的陈晓旭自己都说 , 她将最美好的青春 , 献给了林黛玉 。
她觉得自己和林黛玉一样 , 有着太多坎坷经历 , 黛玉12岁葬花 , 她12岁芭蕾舞落选;黛玉14岁中秋联诗 , 她14岁发表诗作;黛玉17岁时 , 在贾宝玉、薛宝钗的大婚之夜中泪尽而逝 , 她的17岁和黛玉不同 , 但最后的结局 , 会不会一样?
每念及此 , 陈晓宇内心总是忍不住地难过 , 她感叹林黛玉的艰难身世 , 也迷茫自己的未来 , 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泪 , 这也让她将黛玉这个角色演绎得丝丝入扣 。
三年的时间 , 让陈晓旭改变太多 , 连父母都觉得她的性格有所转变 , 由此前的活泼开朗 , 转变为少言寡语的沉默 。 对于父母的关心 , 陈晓旭认为自己入戏太深 , 只要再演别的角色 , 她很快就能转变回来 。

1987年 , 拍摄完成的电视剧《红楼梦》在央视一套上映 , 一经播出 , 立即引起好评如潮的赞赏 , 该剧也因此获得当年“ 飞天奖”的最佳电视剧奖 。
同年 , 陈晓旭参演有着小红楼梦之称的民国情感剧——《家春秋》 。 在剧中 , 她饰演内敛而忧郁的女主角梅表姐 。
但《家春秋》上映后 , 观众们却并不买账 , 表示“梅表姐”这一人物和林黛玉的形象一模一样 , 看着太出戏 , 不能代入剧情 。
不可否认 , 陈晓旭的演技的确值得肯定 , 但此前林黛玉演得太好 , 让观众们对她的期望值太高 , 导演也觉得她没能打破林黛玉的束缚 , 认为她很难超越此前的演技巅峰 。

《家春秋》拍完后 , 再也没有导演找她拍戏 , 她也觉得 , 无论自己怎么努力 , 都无法超越此前林黛玉的角色 。 陈晓旭不无哀怨地说 , 如果人有前世 , 那么她的前世或许就是林黛玉 。
林黛玉的角色成就了她的演艺之路 , 但也因此限制了她的上升高度 , 逐梦演艺圈的梦想 , 几乎被此前的高光操作堵死 。
此时的中国 , 由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 , 出现一股“出国热” , 像是当年马可波罗描写中国一样 , 很多从外国回来的中国人 , 纷纷形容国外遍地是金子 , 钱特别好挣 。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 陈晓旭觉得演戏的最终目的是赚钱 , 如果出国能赚到钱 , 做不做演员都一样 。
做好准备后 , 她和丈夫毕彦君打算去美国闯出一番事业 , 谁料因签证被拒 , 两人只得调转方向 , 来到同为发达国家的德国 。

踌躇满志的她 , 和丈夫只在德国待了三个月 , 便仓促回国 , 谈及理由 , 陈晓旭尴尬地说:


“国外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 其实去到国外 , 所接触的还是华人圈 , 如果外语不好 , 他们不会搭理你 , 我们在那一个多月都没找到工作 , 住宿费实在太贵 , 要不是父母接济 , 恐怕得流落街头 , 这才不得不回国 。 ”
回国之后 , 陈晓旭听从丈夫的建议 , 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 , 成为一名舞台演员 , 开始一段稳定生活 。
陈晓旭在文工团一待就是两年 , 这一时期 , 她跟随部队前往各地演出 , 极少有公开演出的机会 , 就在她郁郁不得志期间 , 一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郝彤 , 要拍摄一部名叫《黑葡萄》的毕业作品 , 找到当时还在文工团工作的陈晓旭 , 邀请她担任电影女主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