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凯|入错行的王俊凯,越努力越心酸,观众:北电四年都干嘛去了( 三 )


乃至对周围人情绪的体察 , 也能看出他的细腻和教养 。



早就不是当初那个面对镜头略显局促 , 最担心期末考不及格的小孩 。



但飘说他没变 , 其实是指心智 。
结合王俊凯的成长轨迹看 , 这种嵌套了成人规则的成熟 , 更多是一种“孩子懂事了”的观感 。
行为的底层逻辑 , 依旧是少年心性 。
自出道开始 , 逐渐知世故却不世故 , 反而一直保留着少年的真和勇 。
作为早些年考古潮的热门对象之一 , 不难看出 , 王俊凯打小就幽默 。
但他早期的幽默感 , 更多来自于一种初生牛犊的童稚和耿直 。
小时候接受采访 , 被要求报三围 , 王俊凯先是实诚地提出要用尺子量 。
被旁人拒绝后 , 他面带意味不明的笑意回答:
对不起哦
坏人说不行



要他评价海报上的照片 , 他也敢跟你直说心里话:
P得太严重了
再长大些参加节目 , 跟圈中前辈苏有朋相处 , 也敢当面调侃他的年龄 , 模仿他走路 。






这种不惹人反感的“皮” , 更像是无伤大雅的孩童言行 。
随着阅历的增加 , 也总归是一副在既定社交规则区间内 , 跳脱活泛的讨喜模样 。
他确实在大众的期待中长大了 。
作为偶像 , 王俊凯是够格的 。
早早踏入娱乐圈 , 适应了圈中人的相处之道 , 也深谙刻苦敬业的行业规则 。
年少成名 , 也爱惜羽毛 , 努力维持着根正苗红的正能量男星形象 。



只不过 , 这些特质放在偶像身份上 , 是优势 。
作为演员 , 并不够 。



三小只里 , 除了搞音乐的王源 , 很多人都爱拿王俊凯和易烊千玺做对比 。
若横向对比 , 同为养成系偶像 , 艺能感亮眼的王俊凯 , 未必比擅长跳舞的易烊千玺差
但双双步入演员赛道后 , 口碑差距却逐渐拉开 。
这种养成性质在演技上也提供了纵向的对照 。
被观众看着长大的TFBOYS , 其实也算童星 。
而大众对童星的期待和要求 , 向来都是极为苛刻的 。
要么是高标准——希望他们能够演出超乎年龄的深邃和复杂 , 再欣慰地冠以“小戏骨”的盛誉 。



要么就是双重标准——既期待他们的荧屏形象保留孩童般的烂漫可爱 , 又要他们在戏外懂事乖巧 , 不给人惹麻烦 。
典型的 , 如日本国民童星芦田爱菜 。
儿时在戏中塑造的大多是俏皮天真、频频在大众萌点上蹦跶的小女孩 。



但到了戏外 , 无论综艺还是采访 , 芦田爱菜在礼貌、乖巧之外 , 更多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成年式的得体 。
举止端庄大方 , 言谈情商在线 , 时刻保持120分的状态微笑营业 。
而当童星们步入青春期后 。
大众则又期待他们能快速摆脱童稚气 , 进入一种成熟的、性别特征更明显的成人化状态 。
既能演情爱戏 , 又不至于让人产生早恋错觉 。
被赋予童年滤镜越厚的童星 , 在这一层所承载的成人化期待越重 。
发现没 , 自始至终 , 大家对童星的偏爱 , 都是一种成人化、职业化的偏爱 。
说得好听些 , 是希望他们早慧 , 社会认知、学习能力要超过同龄人。
说得直白点 , 就是反天性的 。
对于真正早慧的孩子 , 这种期待可能尚且容易达到 。
像芦田爱菜 , 她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 决定了她的起点和成人化转变的能力都要高于其他孩子 。
从小学开始看阿加莎的推理小说 , 9岁就能啃下山中伸弥的著作 , 12岁时已经读完1000多本书 。



吸收了大量的知识 , 也能完成内在转化 。
16岁参加电影发布会 , 被问到对电影主题“信任”的见解 。
她回答:
我认为并不是相信他这个人
正因为感到不安
人才会说“我相信”这种话



小小年纪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见解独到 。
体现在表演上 , 也能转化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感知力 。
但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普通孩子 , 如此迅速的成人化转变无异于苛求 。
而眼下的王俊凯 , 很显然就是难以适应这样的期待的 。
人前 , 王俊凯虽不乏“小大人”式的言行做派 。
比如早期的合体采访中 , 易烊千玺和王源 , 一个拘谨乖巧 , 一个调皮好动 。
身为队长的王俊凯 , 则要时刻维持营业状态 , 有模有样地回答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