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世间有两种东西最令人向往 , 一是手机里稍纵即逝的绿码 , 二是来之不易的阴性证明 。
最开始是出入火车站机场 , 在不同的城市穿梭 , 然后是乘坐地铁公交 , 再后来是进出小区、上下班……
全国各地的防疫政策将社会切割成一个个角落 , “48小时阴性证明”成为每个人努力维系正常生活的凭证 。
尤其在最近 , 这项全民运动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 。 北京、上海、深圳、南昌、杭州、盐城、无锡……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提出建设“1530”核算服务圈 , 即做核算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 。
一个又一个“核酸采样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 象征着我们被重塑的生活方式 。
2022年的夏天 , 防护服里的大白很热 , 五月的深圳还有点凉 。
有些事情 , 做着做着就习惯了 , 人们习惯了戴口罩、做核酸、出示健康码 , 就像空气、水与阳光一样自然 。
可有些人却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
01、三年不开张
毋庸置疑 , 核酸检测是一门大生意 。
但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 , 在号称千亿蓝海的体外诊断市场中 , 无论怎么看 , 核酸检测所在的病原体核酸检测项目 , 都不像是有前景的小众赛道 。
彼时 , 类似核酸检测这种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 , 对外来病原体的核酸物质进行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 , 并不是主流 。 在实际应用中 , 血检、免疫诊断才是大头 。 所以在疫情之前 , 与病原体相关的核酸诊断项目 , 几乎没有形成规模的可能 。
直到2019年 , 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的整体规模为66亿 。 其中 , 与病原体相关的核酸诊断市场 , 包括仪器在内 , 规模不超过10亿 。
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 , 来源:西南证券
而在核酸检测中的核心PCR技术 , 是一种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成熟的检测技术 , 长期以来都是基因检测公司和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必备项目 。 但由于需求小 , 这项业务颇显高冷 , 对专业背景要求比较高 , 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实验员才能接触核酸操作 。
2017年 , 全国区域病理诊断中心有185家 ,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689家 , 但整体渗透率仅为5% , 远低于成熟市场的40% 。
原因很简单 。 三甲医院做不精 , 小医院又没钱做 , 想要统一规范降低成本 , “规模经济”是最基本的逻辑 。
所以到2018年 , 达安基因、艾迪康、金域检测、迪安诊断四家龙头 , 占据整个市场70%份额 , 大量小型检验机构濒临淘汰 。
只是 , 因为把中心都放在抢占市场上 , 这些公司本身的体量也不大 , 对技术研发并不太重视 , 上游的仪器和设备都面临着国产化难题 。
不过 , 这种种瑕疵 ,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检测洪流中 , 被稀释了 。
02、开张吃三年
新冠两年 , 对普通人而言是黑天鹅 , 却让一些企业陆续占到了风口 。
早在武汉疫情爆发初期 , 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伯杰医疗、杰诺生物、圣湘生物、之江生物 , 这6家企业就先后获得了新冠检测产品上市的资格 。
这是属于它们的高光之年 。
其中 , 圣湘生物于2020年8月28日上市 , 当年净利润为26.17亿元 , 比上一年增长65倍;之江生物于2021年1月18日上市 , 2020年净利润为9.27亿元 , 同比增长1993% 。
财报显示 , 高通量、全自动化特点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销量增长显著是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 。
核酸检测品牌指数排名
此外 , 还有东方生物、明德生物、金域医学等等 , 无论是下游的检测服务商 , 还是上游的检测设备和试剂生产商 , 都迎来了业绩爆发 , 利润成百上千倍增长 。
换言之 , 过去两年 , 这些企业挣到了过去10年、20年都赚不到的钱 。
2020年 , 中国的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亿 , 且最近两年仍在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 , 预计到今年 , 将达到146亿 。
同时 , 三年间 , 国内第三方医学企业增加了200多家 , 融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 比如5月18日 , 靠疫情扭亏为盈的云康集团于港股上市 , 其招股书中写道 , 2020年和2021年COVID-19检测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3.6%和56.8% , 两年间核酸检测收入约为15.3亿 。
推荐阅读
- 核酸检测出结果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核酸检测多久拿报告
- Centos7.6安装FTP
- 病毒|新冠病毒变异后核酸检测仍有效吗?疾控专家回应
- 新冠病毒|核酸多久做一次?专家表态:隔天检测更有科学性
- 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为什么还要重复检测?
- 核酸检测多少钱?
- 上下高速需要核酸检测报告吗?
- 高考|天津春季高考调整至6月12日举行:参考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证明
- Google|建一个核酸检测点成本有多高? 有企业日进“亿”金
- 股票分红怎么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