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刘晔?三国刘晔什么水平( 二 )
公孙渊自立,刘晔指出公孙渊定会成为曹魏隐患 。辽东公孙渊篡夺了自己叔父的爵位,自立为太守并上表向曹魏朝廷报告 。刘晔认为公孙渊野心勃勃,时刻有可能拥兵自重,辽东距离朝廷路途遥远,又有诸多蠢蠢欲动的少数民族,现在公孙渊虽然自立为太守,但恩信为立,不如趁此机会讨伐公孙渊以安定边境 。明帝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结果之后公孙渊果然谋反 。
刘晔对势、事、人的正确判断、精准把握体现出其与众不同的预言大师风范 。在笔者看来不仅仅是刘晔看问题的目光较为长远,也与刘晔擅长洞悉人性有关 。然而,过于敏锐地察觉人性和人心,有时也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
毁誉参半的三代魏臣
文章插图
(图)魏明帝曹叡,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刘晔洞悉人心和人性,因为对于曹魏几代君主心中所好也了然于胸,故而在其后期,他有意逢迎曹魏统治者的做法让人感觉有失气节 。在担任侍中时,曹丕兴师动众外出游猎,问刘晔游猎和听雅乐比起来如何?刘晔答:听雅乐不如游猎 。大臣鲍勋言辞激切地指出刘晔谄媚奉承,顺从曹丕的心思说话,是奸邪之人,恳请将刘晔治罪 。
魏明帝时期,皇帝曹叡打算攻伐蜀国,朝臣都表示反对,曹叡便向刘晔问计,刘晔私下对其说蜀可伐 。退朝后,有人向刘晔询问蜀国是否可伐,刘晔答时机未到,不可伐 。曹叡对刘晔前后矛盾的说法感到十分困惑,而刘晔则告诫曹叡,伐蜀大计,只要自己明白就好,不能随意将这类重要的事件告知外人 。
鉴于刘晔这样左右逢源,有人便向曹叡说明刘晔两面三刀,有揣测上意的嫌疑,并向曹叡建议今后询问刘晔意见时都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进行询问,如果每次刘晔都表示同意,那么就表明他在揣摩上意 。由是,曹叡果真照此试探,刘晔也果然如此,曹叡至此便觉得刘晔乖违,对刘晔逐渐疏远,信任远不如初 。
虽然《三国志》肯定了刘晔的才智,但对刘晔的逢迎行为隐晦地做了否定,在《刘晔传》的末尾,陈寿在评价其少子刘陶时,说其“亦高才而薄行”,一个“亦”字暗暗地批评了身为父亲的刘晔曲意逢迎 。傅玄评价:“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这里既表达了对刘晔逢迎上意的否认,同时也对刘晔的一生表示了惋惜 。故而最后傅玄感慨:“巧诈不如拙诚” 。
“佐世之才”的前后转变
在笔者看来,刘晔的前后变化与其经历有关 。青年时期,刘晔曾经为了实现亡母遗命,伺机潜伏,诛杀父亲的侍从;也曾经为了平定当地骚乱,凭借自己的胆气,单人匹马力斩扬州豪强郑宝 。由此可见,青年刘晔是一个刚毅、热血之人,除了独到的眼光,胸中亦怀有侠义之气 。而到了晚年,刘晔却转向保守,逢迎曹丕,见曹叡的眼色进言、行事,与其青年时的个性大相径庭 。
虽然刘晔的眼光十分敏锐和准确,但遗憾的是,其正确的主张大多没有被当时曹魏权力最高者最终采纳,不免有些令人叹息,这也应当是刘晔其声望不及其他曹魏著名谋士的原因之一 。而身为汉室宗亲的刘晔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在朝堂之上又无如曹氏亲族、颍川士族的政治集团的庇护,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助,只能小心谨慎地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保护自身 。刘晔也曾对人言:自己不结党营私,是因为魏国刚刚建立,人心不一 。自己在汉朝是皇氏的旁支亲族,在魏国又担任重要的官职,少结交一些人,不会有什么不妥当 。
观刘晔一生,前半生是慷慨激昂,而后半生却小心翼翼 。也许是经历了东汉衰微,曹魏建立,身边名臣陨落,心生守成之念 。也许是正确意见屡次不为曹魏采纳而感到的失落和无奈 。也许是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害怕遭到陷害而采取的自取污名的自保之策 。时代在变,刘晔的心气和志向也被磨平了,已无当时“佐世之才”的意气,更多是一种无力和无奈 。可以说,刘晔对于天下的局势能够准确把握,但是对自己的人生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曹魏的预言家,虽然眼光锐利,能够预料天下形势的起伏变化,却左右不了自身的宦海沉浮 。
推荐阅读
- 干部作风建设工作?如何做好干部作风建设
- 庞德战力如何?庞德和庞统有关系吗
- 如何写好一篇高分作文?怎样写好一篇好作文经验分享
- 大学生如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应该养成怎样的网络道德
- 如何锻炼短跑爆发力
- 【办公室风水】如何利用风水学,提升职场运势
- 卧室挂钟风水如何 卧室挂钟风水禁忌
- 家里风水不好怎么办 如何改变风水
- 徐晃打败关羽了吗?徐晃击败关羽之战
- 结婚礼品如何赠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