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典语录?伍尔夫读书笔记( 四 )


我要像树,倒在自己的葬处,只把我的悲伤,铭记在心上,和这一节诗中的节奏与韵律:沙漏中落下的黄沙,数过了时光;我们的一生也这样被白白埋葬;狂欢之后,回家的人,也只剩忧伤;而这生命,厌倦了放纵,数一粒黄沙,伴一声叹息,一声啜泣,直到落尽了沙粒,了却不幸,永世安息,或是体味一下冥思的平静:无论我们是少年,或是老夫,我们的命运,我们灵魂的栖所都与无尽同在,别无可去 。也与希望同在,永不破灭,与努力,与期望,与欲望,与之同在,以至永远 。还有这完整而活泼可爱的诗句:巡游的月神,升上了夜空,她漫步前行,却也片刻不停,轻盈的脚步,踏上天穹只有一两颗星星,伴她左右 。或是这首诗中瑰丽的想象:那漫步林间的人儿,怎会停下脚步,纵使林中燃起了烈火,他远远看在眼里,那升起的火苗,温柔恰似暗处绽开的番红花
就会让我们明白诗人是如此多才多艺;他可以让我们同时既作了演员,又当了观众;他对人性的把握,了如指掌,既可以写出福斯塔夫,也能创造出李尔王;他可以提炼,可以铺陈,可以叙述,从始至终,永远如此 。
“我们只需比较一番”——这话让我露了馅,也就只好承认读书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这第一步,尽力理解、留下印象,还只算读了一半;要想从读书里获得完整的乐趣,还要把剩下一半读完才行 。我们还要从这成千上万的印象里,得出自己的判断;我们还要把这些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形状,凑在一起,拼出一个实实在在、稳定持久的模样 。不过,还不能操之过急 。要等到阅读的尘埃落定;等到那些矛盾和问题都偃旗息鼓了;去散散步,聊聊天,修剪一下玫瑰花的败叶枯枝,要么,去睡上一觉 。然后,不经意间,所以说,自然造化便是如此,这本书就又回到了我们的眼前,只是变了模样,从我们的脑海中完完整整地浮现出来了 。要知道,完整的一本书,和读书时,零零碎碎读到的句子可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书中的细节详情,各就其位 。它的模样,也被我们从头到尾看了个一清二楚,知道了,这是间谷仓,还是猪圈,又或者是座富丽堂皇的大教堂 。现在,我们便可以把书和书进行比较了,就像我们把高楼与大厦相比一样 。不过,这种比较就意味着,我们的态度不同了;我们不再是的朋友,却成了他的审判官;但道理没变,我们既然从不嫌朋友宽宏大量,也就不要嫌法官秉公过严 。有些书,既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又滥用了我们的好意,难道说,这不是罪过吗?有些人,在书中弄虚作假、谎话连篇,搞得四处乌烟瘴气,难道说,他们不是社会的公敌,人民的败类吗?那就让我们的判决公正严明;让我们把每本书都与最好的相比 。

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典语录?伍尔夫读书笔记

文章插图
好在有些书,早有定论,它们的模样,我们早已谨记在心——譬如,《鲁滨逊漂流记》,《艾玛》,《还乡》 。小说就要和它们相比——即便是刚刚出版,还名不见经传的新书,也有权力和最好的放在一起评判 。诗歌也是如此——只有从诗歌的沉醉中醒来,不再为辞藻而着迷,才看得清诗歌的模样,而后,一定要拿《李尔王》,《费德尔》,还有《序曲》为准绳,来作一番比较;不然的话,也一定要拿最好的,或是说,在我们看来,同类中的佼佼者做比较才行 。我们大可以放心,新诗也好,新小说也罢,这些所谓的新,不外是些浅薄的妆容,拿来以前的标准,只需稍作调整,并不用改弦易辙,便定然可行 。
话虽如此,但要是以为读书到了这一步,到了要去议论短长,比较高下的时候,还会和一开始那么简单——只要放开眼界、用心感受那纷至沓来的无数印象就好了,那也未免太过愚蠢 。接下来的读书,要能放得下手中的书,还要把心中模糊的形象一一对照,不仅要读得够多,还要有相当的见地,这样在对照的时候,才能生动鲜明、有所启发——这已经很难了,而更难的是,还要进一步指明,“这是不是一本好书,具有怎样的价值;哪里不如人意;哪里又大获成功;哪里写得不好,哪里又写得好 。”这样的责任,对于读者而言,需要超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学识 。很难想象,这些品质,会有人兼而有之;即使一个人自信过了头,最多也只敢说,他有如此的潜力罢了 。这样一来,干脆把读书的这一步免去,全交给批评家,让图书馆里进来的这些衣冠楚楚的权威来替我们做决定,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好还是不好,这样做,岂不要明智得多?这可不行!我们或许是该强调,读书时的感同身受;是该沉浸在书中,忘记自己的存在 。但我们也心知肚明,让我们完全与作品共鸣,忘我地投入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耳边总有个魔鬼在低语:“我恨,我爱”,而我们也无法让他闭嘴 。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爱恨分明,所以我们和诗人和小说家才如此得亲密无间,才无法忍受任何其他人的插足 。而且,即使我们的看法遭人反对,我们的评判也有失偏颇,但我们自己的口味,才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才会让我们如此激动不已 。我们凭着感情读书;若是压抑这种感情,早晚会变得麻木不仁 。但或许,只要假以时日,我们就可以训练我们的口味;让它听从一些控制 。在它不加辨别、囫囵吞下了各式各样的书后,诗歌、小说、史书、传记等等,它不再饕餮,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参差多态、大相径庭的现实世界,看到了其中的差异和距离,我们就会意识到,它已经有了变化;它不再贪婪,学会了反思 。它已经不再只是就书论书了,它还会告诉我们,这些书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听好了,它会对我们说,我们要管这个叫什么呢?然后,它或许,先会为我们读《李尔王》,下一本,说不定是《阿伽门农》,好让我们分辨出其中的共同之处 。就这样,让我们的口味指引着我们,超越一两本书的局限,去发现不同书籍的共同之处;再把这些共同之处分门别类,好立下规范,让我们的感受变得有序 。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从这种分别中体会到更加难能可贵的快乐 。不过,所谓规范,其实只有在读书中不断被打破时,才会存在——制定规矩,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脱离实际、凭空捏造了,可这也是最愚蠢的办法——现在,为了让我们在这种困难的尝试中稳定下来,也该去读一读那些为数不多,却可以让我们大受启迪的作家,好让我们明白,文学何以为艺术 。读一读柯勒律治,德莱顿和约翰逊,他们深思熟虑的评论,读一读诗人和小说家,他们自己久经考虑的说法,定会让人大受启发;他们为我们点亮了明灯,让我们脑海深处,本来乱作一团、朦朦胧胧的那些想法,变得清晰可见、实实在在 。不过,只有我们有备而来,带着自己读书时诚实的问题和建议,他们才能帮助我们 。若是我们对他们只是一味的唯唯诺诺,俯首听命,像一群躲在树荫下的绵羊,那他们也无能为力了 。只有我们心中有了准则,再经过了和他们的一番较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规范到底为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