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的由来及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下元节的由来及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文章插图
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相比,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似乎显得低调很多 。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很多,例如饮食习俗,上元佳节会是团圆饭,吃汤圆 。那么下元节会吃什么呢?
节日起源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代的“下元节” 。这个时候,在农村的收获季节,武进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包饺子,里面塞满了素菜,蒸到大门外“快上天空” 。此外,古语有云:“十月半,三官由团子斋领” 。原来道教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道士们都在家门外竖着黄旗 。晚上,电线杆顶上挂着三个灯笼,包饺子需要三个官员 。民国以后,这种习俗逐渐被废除,但祭祀死者、烧仓等民间仪式都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

下元节的由来及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文章插图
下元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也叫“下元日”和“下元日” 。元宵节的起源与道教有关 。道教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神保佑百姓 。陆官赦罪,水官解厄 。这三位官员的出生日期是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 。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夏媛节” 。第二个元节是水关解厄、古渡军解厄的日子 。据调查,水官记录了天庭,这是人们的一种解决办法 。“这一天,道观是道场,而民间祭祀亡灵,祈求夏媛水关解决问题 。古代朝廷禁止屠杀,推迟死刑执行日期 。此外,在民间,在下一个元旦节,有民间工匠祭祀炉神的习俗,炉神是太上老君,很可能来自道教 。
下元节饮食习俗
一、米国
客家的下元节,据说是10月15日三节公的生日,没有正月元节(元宵节)和中元节(鬼节)那么热闹 。闽西客家地区的夏媛节也叫“冬末节” 。农村人经常煮年糕、米果、芋头馍、豆腐等食物,这被称为“冬后” 。有些地方有玩拜神演戏的习俗 。

下元节的由来及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文章插图
二 。芋头包
客家芋头包是永定当地的特色小吃 。它的外观呈纺锤形,以芋头或土豆为主要原料,馅料丰富 。馅料是芋头包装的关键因素 。放香菇、鱿鱼、葱花等 。放入锅中煎熟 。当香味溢出时,把它们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蔬菜 。蔬菜因主人的饮食和爱好而异 。牛肉、猪肉、冬笋、生菜、芹菜、蒜叶、大白菜等 。更适合做馅料 。蔬菜必须切成小块,然后翻炒,倒入木薯粉制成的水中 。最后把舀好的鱿鱼等调料和蔬菜料一起搅拌,做成美味的馅料 。
第三,麻腐包子
人们吃麻烂馍馍,据说是为了纪念孟姜女长途运送御寒衣物的忠义之举 。马腐包子象征着送寒衣的重任 。下一个元节,家家户户忙的时候都要抽时间烂掉 。麻腐的制作方法是将大麻籽磨碎,用水搅拌成糊状,用篮子过滤去皮,加入黄米,熬成浓稠的糊状 。以麻烂萝卜或土豆和葫芦为馅,蒸成麻烂馒头或饺子 。这种素食馒头味道清香,松软自然 。
四 。汽巴
客家农村有句话:“十月朝,烧糯米糕 。”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美观,筷子柔软,一种征服感在心中升起 。这个时候不要太心急,免得烧到口舌 。口感清爽,滑爽,香甜,香而不腻,美味可口 。我再一次提醒大家,吃麻饼是对人气质的考验,心急的人吃不了 。刚烤好的麻饼很烫,一定要凉几分钟,不然会烫到嘴巴 。

下元节的由来及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文章插图
下一个元旦节的习俗
1 。烧“金银包”等祭拜先人亡灵的活动:民间将红绿纸折成仙衣,将锡纸折成银锭,放入白纸糊袋中,正面写着“请告诉我一个秘密宝藏,在五颜六色的衣服上献上一个被接纳的人”,背面写着“一年一个月一天被封” 。此外,还有其他常见的祭祖活动 。
2 。与道教特殊场所有关的活动:这一天,道教寺庙被用作道观,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人们去道观祭祀,在道观里祭拜元水关和祖先 。
3 。祭祀禹:在水关大帝禹生日当天,禹的纪念地,如禹庙,经常有祭祀活动 。
4 。制作糯米糕等饮食习惯:这一天,人们在家制作糯米糕,送给亲朋好友,蒸麻烂馍等 。
5 。在家祭拜夏媛水关:每逢夏媛节来临,水关便下凡,察世间善恶,为民除害 。家家户户亮三晚,在正厅挂一对灯笼,灯笼下供奉鱼和水果 。

下元节的由来及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