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打仗一天能走多少里?古代士兵一天行军走多远( 二 )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梁晋争霸进入后期,李存勖自杨刘渡河,进抵郓州,命令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擒获王彦章后 。李存勖否决了唐军诸将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后窥伺梁军的建议 。下令李嗣源丢弃辎重、攻城器械等物资,轻骑奔袭汴州,攻取后梁国都 。李嗣源前军倍道兼程,初九日抵达汴州,不到十日内后唐前军纵横数百里疾进,完全打破了梁末帝朱友贞的部署,兵临城下之际,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 。
李存勖挥斥方遒、李嗣源奔袭灭梁的故事磅礴至今,不过李存勖、李嗣源此举并不冒进,而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决定 。彼时后梁各路大军在外难以支援,后唐军有素来耐苦,李存勖才得以灭梁成功,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特殊的战场形势,这样丢弃辎重强行军的战法几乎是自取灭亡 。
在种种制约下,古代军队的“常行军”不过三十里到四十里左右,而一日行军一百多里,几乎是丢弃物资、轻装简行之后所能达到的行军速度极限 。
鞍马劳倦:急行军的反面作用
《孙子兵法》强调:“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也就是说,每天一百里的强行军,只有体力好的士卒可以跟上,体力差的只能落在后面,高强度的急行军只会导致大量的士卒掉队 。
在浩繁的史籍资料中,“倍道”一词频频出现,倍道,也就是用加倍的速度行进、兼程赶路的意思 。历史上,诸如嘉靖时期仇鸾部众一昼夜的行军速度达到一百五十里的倍道行军并不鲜见,但能在急行军之后,像仇鸾军一样保持战斗力的却不多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曹操在当阳时急行军追击刘备的情况:“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古代行军打仗一天能走多少里?古代士兵一天行军走多远】此次追击战中,曹操轻骑兵一天一夜急行军300里(汉里短于明里,约莫后世120公里),就被诸葛亮说强弩之末,必然不能击穿鲁缟 。事实上,曹操军能达到这样的行军速度背后,极有可能是一支舍弃了辎重、一人多马的顶配轻骑兵 。
但即便如此,奔袭后的军队也很难支持后续作战 。虽是轻骑兵,武备方面还是要配备基本的甲胄、弓箭、武器等等,加上骑士本身,对于马匹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而在骑兵作战运用中,马匹的耐力十分有限,依仗的是马匹奔跑时的冲击性 。
在当今的马匹耐力赛中,无负重的最优秀赛马可以在接近一天的奔跑中保持每小时接近二十公里的速度,一天下来,在大量马匹掉队的情况下,部分马匹也能跑到一百多公里 。换在两汉三国时期,如果敢于面对大量骑兵掉队、到达的骑兵马匹无力冲刺、事后大量马匹残废报销,无法再充当战马等种种损耗情况,曹军的轻骑兵是可以做到以如此速度的急行奔袭,只不过付出的相应代价也颇为惨烈 。
所以,长途奔袭过后,一方面舍弃了补给辎重,另一方面人马困乏,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并非是诸葛亮贬低曹军,《三国志》正史中所记载的,张飞只率二十骑兵就敢在长板桥拦住曹军,曹军之中“敌皆无敢近者”或许并没有过分的夸张,高强度行军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几乎是必然 。
星夜兼程赶路、已然无比困顿的曹军,在长坂坡上遇到了横刀立马的张飞,尽管张飞身边只有数十骑士,但无奈于张飞占据了有利地形拦截,又是以逸待劳,体力充沛,曹军虽然数量众多但却怯于一战,面对张飞的阻击,只能逡巡不前 。
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张飞拦截曹纯
因此,避免行军后作战,是古代军队的重中之重,即便是以耐力颇佳闻名的唐末五代第一强军“沙陀鸦儿军”,身上同样无法免俗,鸦儿军的最高指挥者李存勖就对此十分重视 。
梁晋沿黄河对峙时期,晋王李存勖在训练士卒和行军时,为了保证作战时马匹的持续作战能力,就曾经下令,“骑兵不见敌,不得骑马”,并严格约束士卒,对违反这一军令的军士最高惩罚可以问斩 。非是李存勖不想利用马匹提高行军速度,为了保证骑兵发挥在作战中有足够的冲击力,这样的政令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 。
即便到了近代,急行军的损耗问题也没能很好的解决 。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一书中,记载了解放军四百人左右的骑兵11师一部,奔袭两百公里,花费了四天时间,最终只有四十名骑兵抵达,保持了较好的状态,剩余的骑兵全部掉队,在纪律性和组织性远超旧时的近代军队身上,骑兵奔袭作战尚且如此困难,损耗率接近百分之九十,而在古代,运用这种轻装简行的追击战术,对于骑士和马匹的损耗,只会更加的惊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