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汪嘉伟前妻邓星,从小跟在秦怡身边长大,如今67岁,儿子成为她最大的骄傲( 三 )


那段时间日子过得也很艰苦 。 因为汪嘉伟感受到了一种生存的压力 。 在国外打球 , 如果比赛输了 , 很可能直接关系到第二年的生存 。 而如果一直在国内 , 却不存在这个问题 。
但好在汪嘉伟和邓星一直都很相爱 , 一家三口 , 也是其乐融融 。

在日本 , 许多女人结婚后 , 都会选择回归家庭 , 成为全职太太 。 比如山口百惠 , 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 然而为了减轻汪嘉伟的生活负担 , 邓星却不愿闲赋在家 , 而是进入东京的一家中文报社 , 从事起了一份编辑记者的工作 。
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 , 几年之后 , 他们终于在东京买下了一套房子 , 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
1996年夏天 , 为了重振中国男排的雄风 , 中国排协向汪嘉伟发出了回国执教的邀请 。 这时汪嘉伟正在日本职业甲级队中担任着主教练的职务 , 拿着丰厚的薪水待遇 。 而邓星的服装设计事业也正发展得如火如荼 。

对于邓星来说 , 她当然希望一家三口能够一直都聚在一起 , 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 , 也更加有利 。 但她还是觉得汪嘉伟能回国效力 , 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 所以非常支持汪嘉伟的选择 。 于是在1997年元旦刚过 , 中国排协就接到了汪嘉伟发来的传真 , 表示他愿意回国参加男排主教练的竞选 。
1997年3月2日 , 汪嘉伟作为唯一的候选人 , 在北京参加了资格考评 , 然后在3月7日 , 他就走马上任了 , 成为了中国男排的主教练 。 半年之后 , 他带领中国男排 , 再次在亚锦赛上 , 夺回了丢失15年的亚洲冠军 。 1998年12月 , 在曼谷亚运会上 , 中国男排又再次夺冠 。

听到这些消息 , 邓星当然高兴 。 但她唯一感到遗憾的是 , 汪嘉伟长期待在国内 , 而自己又常年都在日本 , 聚少离多 。 长此以往 , 两人难免会产生生疏感和距离感 。 娱乐圈因为“聚少离多”而导致情感变淡的例子比比皆是 。 这也是邓星最为担心的事情 。

但她还是选择支持汪嘉伟的事业 。 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 , 全都放在心里 。 同时 , 她将更多的心思 , 都花在了对儿子的培养上 。 当她发现儿子对电影产生兴趣时 , 她无比高兴 。 因为家里姨母秦怡和母亲秦文都从事了一辈子的电影工作 , 都希望后继有人 。 而汪崎也许就是最好的人选 。

所以她尽一切可能 , 给儿子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 而汪崎在母亲的教导下 , 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灵气 。 他在日本念完了大学 , 便远赴英国进行深造 , 学习电影艺术 。 在校期间 , 他就拍出了《操场》、《旁听生》两部时长在90分钟以上的电影 。 并且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很多想法 。
看到儿子取得的成绩 , 邓星的心里 , 比喝了蜜还要甜 。 她觉得 , 儿子的成长 , 比她自己走红当明星 , 更加有意义 。 不知不觉间 , 儿子已经成了她最大的骄傲 。 在她心中的位置 , 渐渐超过了汪嘉伟 。

邓星自己这些年也从未放弃努力 。 1997年 , 由她执笔 , 和汪嘉伟一起书写了《十年携手闯东瀛》这本书 。 用清新的文笔 , 将两人在日本创业拼搏的全过程 , 都给记录了下来 。 从中我们可以感知那文字之间所透露出的浓浓爱意和难舍的亲情 。

然后她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只是聚少离多 , 真的会出问题 。 更多的时候 , 汪嘉伟只能通过电话 , 与妻子和儿子进行交流 。
【秦怡|汪嘉伟前妻邓星,从小跟在秦怡身边长大,如今67岁,儿子成为她最大的骄傲】1999年 , 汪嘉伟只在春节的时候回家待了一个星期 , 然后就匆匆回国了 。 这一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杯赛上 , 中国男排只获得了第11名的成绩 。 这对汪嘉伟来说 , 是个不小的打击 。 比赛期间 , 尽管赛场就在家门口 , 可汪嘉伟也没时间回家 。 邓星只好带着儿子到赛场看望汪嘉伟 。

汪崎因为长时间没有见到父亲 , 所以流泪不止 。 邓星也哭了 。 而且她心里感到了强烈的不安 。 因为她觉得 , 当初那个邀请自己跳舞的汪嘉伟 , 好像与自己渐行渐远了 。
2000年 , 中国男排在争夺悉尼奥运会的资格赛中 , 进军失利 。 汪嘉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 万般无奈之下 , 他离开了中国男排主教练的岗位 。
而更让他感到雪上加霜的是 , 这时他和邓星的婚姻 , 也走到了尽头 。

两人离婚后 , 汪嘉伟回到了上海 , 开始尝试下海经商 。 而邓星和13岁的儿子仍在东京 , 相依为命 。 汪崎几乎成了邓星的全部寄托 , 她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 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