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高亦吾曾帮周恩来,离世8年后其子进京求职,周总理和他谈3小时( 三 )



师之口讲指画 , 友之朝观夕摩 , 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 , 成伟大人物 , 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
这是周恩来保存下来最早的一篇文章 。 不知大家读到这段文字 , 是否能相信这是一个不满14岁的孩子写的?
“成伟大人物”在那时 , 就已经成为了周恩来的人生追求之一 。 至于何为“伟大人物” , 当时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在后一句话里 , 是打了一个问号的 。 而在多年后 , 他活成了无数国人心中伟大人物该有的样子 。
对于这篇作文 , 当时国文老师给出的评价是:

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 , 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 , 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 , 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
这样的评价 , 不可谓不高 。
不久 , 这篇作文被上海进步书局和大东书局两大书局同时当成了范文 , 出版给全国学生看 。 一直以来 , 很多人认为周恩来的优秀是从南开开始的 。 但从这篇作文来看 , 时间要更早 。
两年后 , 因为四伯父工作的调动 , 周恩来要离开奉天了 , 32岁的高亦吾万般不舍 。 他想送学生一件礼物 , 听说已经有老师送了诗、画等 。 他不想和别人一样 , 所以提笔送了周恩来两个字:
翔宇
这两个字 , 就这样成了周恩来的字 。
接下来几十年里 , 周恩来给人写信时 , 基本上都署名“翔宇” 。 翱翔于宇宙 , 高老师这两个字取得很大气 , 周恩来看完高兴得很 , 也班门弄斧 , 回赠了老师这样几个字:
同心努力 , 前程万里指日登!

图:周恩来
此次分别后 , 周恩来和高老师就很少见面了 。 高老师在奉天没干几年 , 就去了北平 , 在一个公署任职 。
而周恩来 , 则如愿地入南开学校读中学 。 期间 , 他曾留学日本 , 后又回到南开继续念大学 。 虽然在整个读书生涯 , 他都很穷 , 但却十分活跃 。 他在天津办觉悟社 , 带着同学们走上街头 , 这些当年高老师年轻时做过的事 , 他也全部都做了 。 那时候的天津教育界 , 都知道南开有个姓周的学生 , 胆子大得很!
一个在北平 , 一个在天津 , 周恩来再见到高老师时 , 是他去北平组织学生活动时 。 师生再见面 , 高亦吾只叮嘱了一句话:

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 , 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 , 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 , 你千万务必当心!
高老师能说出这番话 , 周恩来其实是颇为惊讶的 , 原来这些年老师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动向 。
但在当时的周恩来看来 , 他现在做的这些事 , 其实就是和老师10年前在济南做的事是一样的 。 当时老师都敢做 , 他又有什么好害怕的 。 而对高亦吾来说 , 他是真的担心 , 毕竟执教这么多年来 , 周恩来是他最好的学生 。
回到天津后 , 高老师的话果然应验了 。 1920年1月29日 , 周恩来等20余人因抵制日货、抗议军警而被天津当局逮捕 。
这事传到高亦吾耳朵里后 , 把他急坏了 。 当时他正在北平公署任职 , 也就是说他也是政府的人 。
39岁的高亦吾 , 此时上有老母亲需要养活 , 下有一双儿女需要照顾 。 这时候如果出手帮周恩来 , 无疑是要丢饭碗的 。 但他没有犹豫 , 直接赶到天津 , 要帮一帮自己的好学生 。
这个曾经一身傲骨的读书人 , 当年自己被追捕的时候 , 都从来没有认过怂 , 如今却为了一个只教了两年的学生四处求人 。 这在我们现在看来 , 显然不太容易理解 。 但在当时 , 面对周恩来这件事 , 很多老师都做出了和高老师一样的选择 。
这些老师里有能说得上话的教育名流 , 如南开大学校董严修、校长张伯苓;也有像高亦吾这样的普通老师 , 如南开体育老师韩慕侠 , 这位武艺高强的韩老师 , 甚至跑到了省长办公室和省长理论 。
为何这些人都愿意为一个穷学生去求人?笔者认为 , 这种偏爱其实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私交 , 而是那时候他们已经在周恩来身上 , 找到了大中华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 , 1920年7月17日 , 周恩来等人被放了出来 。 这次事件 , 让周恩来由天津名人 , 变成了全国名人 。
出狱后 , 周恩来与高亦吾再次相见了 。 这次相见的气氛注定是悲伤的 , 因为此时的周恩来已经意识到了搞革命是一条怎样艰辛的路;而惊魂未定的高亦吾 , 也明白这个学生将来的路不会好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