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如何去感受生活

既然感悟生活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生活 “感悟”呢?
〈一〉激发“感悟”的途径:
①认识生活,引发感悟 。
世界上曾经有不少地方发现过“狼孩” 。专家们曾试着精心地去“驯化”一些“狼孩”,想让他们转变为正常的现代人,结果是徒劳无功 。这说明,人类的知识、行为、思想(包括感悟),源于对人类生活的认识,脱离人类的生活,人类的一切皆会丧失而无法追回 。
感悟,常常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引发 。幼年时代,生活在父母怀抱,人们会有父母怀抱最温暖、最安全的感悟 。童年之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渐广渐深,他的感悟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再像幼年那样粗浅、单纯了 。
庄子说,“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曲士不可语于道”,因为“井蛙”、“夏虫”、“曲士”对海、冰、道没有认识,因而也就没有感悟,你和它(他)谈什么呢?
②丰富学识,促进感悟 。
感悟能力与人的知识、才干有着密切关系;聪明博学、眼光敏锐的人肯定比愚鲁无知、目光短浅的人感悟力强 。
东汉末年,一位匈奴使者去见曹操 。曹操让一位相貌威严的人冒充自己,而他本人却“捉刀”侍立一侧 。事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的“观感”,使者说:“曹丞相只是一般的人物,而他旁边那位‘捉刀人’倒是个非凡角色 。”曹操闻言大惊 。
1800年之后,有几位“公仆”出洋“考察”,历时几个月,得四项“观感”荣归:越南人穿着呆板,四季都穿短裤;英国人很傻,居然不会用筷子;美国人真了不起,3岁的孩子都会说英语;意大利水灾严重,威尼斯街上全年都得行船 。国人闻言大乐 。同样是“使者”,前者是洞若观火,后者是雾里看花 。──究其原因,那是“使者”的学识水平相差太远 。
③交流感受,深化感悟 。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于身份、地位、兴趣、职业等方面的不同,同样智力水平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悟,会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一只蝴蝶从眼前翩然飞过,画家、文学家、生物学家三者心里所产生的感观与遐想,一定会迥然不同的 。
交流感受,可以互补 。不同层次、角度的感受汇合起来,可以构成对某一事物的全方位的认识,促进感悟的深化 。
交流感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头交流,面对面地探讨;另一种是书面交流,以书籍、报刊、影视为载体,各抒己见,各谈体会,使参与者互受教益和启发,互取经验和智慧 。
④勤于思考,升华感悟 。
曹冲称象,聪明地利用了浮力原理,可是他没有进一步地思考、探索,他的超人的感悟力,最终没有升华为“曹氏定律”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原理,是人类在某种感悟的基础上反复思考、探索的结果;科学的不断更新、进步,是人类感悟不断升华的结果 。
在文学领域,一些常读常新、百看不厌的作品,一般都是感悟深刻、内涵深远的 。其也必然是思想深邃、勤于思考的人 。
〈二〉“激发感悟”的方法:
①联想借鉴法 。
一个钓鱼爱好者,钓了三十年的鱼,从没钓到一条可以得奖的大鱼 。
一天,他钓到一条巨大的大西洋鲑 。这条巨大的鱼疯狂地挣扎,钓鱼者用尽所有的技能,拼死控制着它 。人鱼大战三个多小时,双方精疲力竭,还未分出胜负 。当大鱼被赶到岸边,钓鱼者的向导用鱼叉准备叉向大鱼时,钓鱼者大叫:
“不要叉它!把钓线切断吧!”
“为什么?”向导大惑不解 。钓鱼者轻轻地说:
“不管得奖,像这样骁勇善战的鱼是不应该因为娱乐而被杀的 。”
从“鱼”我们可以联想到“人” 。我们在对待对手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钓鱼者对待西洋鲑的态度 。“尊重对手,给对手的生存空间!”──这是从钓鱼者那里借鉴来的新的感悟 。
②换位思考法 。
有个农场主,每天叫他的孩子在农场上辛勤劳动 。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们这么辛苦,农作物会生长得很好的 。”
农场主回答:“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
农场主换位思考,“辛苦”看是坏事,原来却是好事 。
③触类旁通法 。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有一次和同学们谈话,他突然问:“5 加5 是多少?”学生们以为校长所问,必有不寻常的奥妙,都不敢作答 。迟了一会儿,才有一位学生小声地说:“5加5得10。”
蔡元培笑着说:“对 。”并鼓励道:“青年们切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