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孟尝君与冯的关系?如何评价孟尝君与冯谖关系( 二 )


当机立断
冯谖去薛邑收债前,向孟尝君请示:“责(债)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说:“视吾家所寡有者 。”结果,冯谖“矫命,以责(债)赐诸民 。因烧其券”,并且对孟尝君说:“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
这件事对于冯谖本人而言,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这是他第一次为老板办事,自己尚未与之建立起合作的默契,“焚券市义”的举动很可能会让孟尝君觉得他喜欢自作主张,最终办砸了事情 。其次,这笔钱对孟尝君非常重要,而冯谖“以责(债)赐诸民”的做法会让老板在短时间内面临很大的困难 。所以,此举或将使冯谖遭到十分严厉的责备、处罚,甚至有可能被孟尝君直接“解雇”,进而重新处于“贫乏不能自存”和“无以为家”的艰难境地 。
在这种情况下,冯谖仍然能够果断地做出正确决策,证明他确实是一位不计个人荣辱、一心为公的士人 。
深谋远虑
【就孟尝君与冯的关系?如何评价孟尝君与冯谖关系】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当孟尝君来到薛邑,了解到当地百姓对自己的爱戴及“焚券市义”的真意后,对冯谖万分感激 。冯谖则冷静地分析局势,指出“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此后,梁惠王“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依旧冷静地为孟尝君分析道:“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于是,孟尝君连续三次拒绝邀请 。等到齐王“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后,冯谖又一次冷静地建议老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正是因为听从冯谖提出的建议,孟尝君得以“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
可以看出,冯谖早就已经在为孟尝君谋划蓝图 。所以,他才会积极领命,去薛邑收债;他才会“矫命,以责(债)赐诸民”;他才会提出“狡兔三窟”且一步一步地予以实现,因为他思谋良久,坚定不移——他不愧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士人 。
实际上,在我国悠久且绚烂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太多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心系天下的士人 。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并且确立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及分封制,毕生为建立和巩固周朝统治而呕心沥血;管仲,辅佐齐桓公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后人誉为“华夏第一相”;诸葛亮,谋划三分天下,促成孙刘联盟,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包拯,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主张充实边备、解盐通商,多次弹劾权贵,一生廉洁奉公;张廷玉,辅佐三代帝王,完善奏折和军机制度、规范社会秩序、整顿吏治和刑律,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
正因如此,冯谖不顾个人辛劳,主动“收责(债)于薛”“游说于梁”;不计个人得失,果断“焚券市义”;不图个人安逸,谋划“狡兔三窟” 。这体现出的正是历代士人所特有的家国天下的担当精神和身为士人的格局 。在今天,对那些只注重个人薪酬待遇及升职空间的从业者来说,冯谖对于何为实现自身价值,怎样履行自身使命的正确认知,无疑非常值得学习和效仿 。
综上所述,孟尝君包容天下人的胸怀代表着人渴望互助共存的意愿,是人的本性;冯谖担当家国事的格局代表着人追求合作共赢的态度,是人的进步 。两者合一,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真正的样子 。
【来源:中国财经报】
声明:此文归原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