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是成语故事还是历史故事?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王朝留下的遗迹 。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也是在秦王朝初具规模的 。
由于秦朝统治者好大喜功,尤其是秦始皇为自己修建豪华的皇宫和陵墓,宫廷的花销巨大,所以对百姓的剥削十分残酷,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爆发农民起义 。结果,秦王朝仅仅统治了15年,便灭亡了 。秦朝灭亡后,主要有两支势力争夺新的国家统治权,一支由项羽率领,一支是由刘邦率领 。
【四面楚歌是成语故事还是历史故事?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项羽是来自楚地的一名将军,性格刚烈、高傲,英勇善战 。刘邦在秦朝被消灭前是一名低级官僚,性格有些狡诈,但是知人善任 。在反对秦王朝的战争中,两人曾结拜为兄弟,互相声援 。秦朝灭亡后,两人逐渐反目成仇了 。
最初项羽占绝对优势 。他自封为“西楚霸王”,相当于皇帝的角儿,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只相当于诸侯王 。刘邦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认项羽的统治地位,暗地里却招揽人才,发展军事力量 。渐渐地,刘邦与项羽势均力敌了 。
后来,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但胃口渐大的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规劝下,改变了“分而治之”的思维,认为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 。于是,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前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战,刘邦的军队把项羽和他的军队紧紧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境内) 。此时,项羽虽已处于劣势,但仍有十万军队,刘邦也不能一下把项羽消灭 。
一天夜里,被包围的项羽和他的士兵听见四周响起熟悉的歌声 。仔细一听,竟然是自己家乡楚地的民歌 。歌声是从刘邦的军营里传来的 。项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惊,以为刘邦早已攻下他们的家乡,抓来了许多家乡的亲人当俘虏,而这熟悉的歌声也引起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 。一时项羽军中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趁夜色逃亡,十万人逃得只剩下几百人 。
原来啊,这是刘邦使的计谋 。刘邦组织自己军队的士兵唱那些感伤的楚地民歌,正是为了扰乱项羽军队的稳定 。在这种处境下,项羽丧失了斗志,便在营帐里面喝酒,还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过了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着仅剩的八百名骑兵,决定从南突围,边逃边打 。项羽行到乌江畔,只余下28人,他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刎而死 。刘邦独揽天下 。
由于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兵败自杀的情节,所以后来人们便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以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
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 。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 歉 。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 。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 。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 。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 。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 。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 。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 。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