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是哪里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文章插图
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 。开篇铺展出一幅辽远开阔的画面 。“远上”而字 , 着力推出空间感 。把“黄河”“白云”两个意象自然衔接在一起 。“远”强调视觉上的距离感 。“上”则强调黄河的流态动势 , 让眼前景立了起来 。白云间的“间”字也很巧妙 , 把横向的辽阔展开了 。仿佛望见地平线 , 望见河流 , 奔入云端 。
文章插图
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里运用了一个“句中对” 。孤城 。群山 。对比强烈 。
“孤城”为何说是“一片”呢?“片”一般形容轻而单薄 , 比如雪花、树叶之类 。或者形容连绵而旷远 , 比如草原之类 。而这城是立体的又是单独的 。成不了片 。用一座不是更合适吗?其实不然 。
“一片”跟“万仞”是相对的 , 相反的 。万仞强调的是山的高度 。给人的感觉是山的分量很足 , 有很强的气势 , 有压迫感 。而一片 , 则显得相对单薄 。再加上是孤城 , 这个“一片”就更令人感觉到城的荒凉空寂 。“万仞山下 , 一片孤城” , 画面极具张力 。
这句跟前一句都是写开阔的远景 。云中河 , 城外山 , 一动一静 , 感情色彩上有了递进 。
文章插图
羌笛何须怨杨柳 。此句从凉州城的画面里跳出来 , 用的《杨柳枝》的典 。
《杨柳枝》是唐教坊曲 , 为横笛曲 。据传有两个来处 。一者曰“《柳枝》者 , 亡隋之曲 。炀帝将幸江都 , 开汴河种柳 , 至今号曰隋堤 , 有是曲也 。”二者曰“《杨柳枝》者 , 古题所谓《折杨柳》也 。”作为北朝乐府古曲的《折杨柳》 , 主要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是以哀怨作为其基调的 。
而在这句诗中 , 羌笛是塞外的乐器 , 杨柳多是中原江南的树 , 《折杨柳》也是中原曲 。将士们在遥远的关外戍边 , 用异乡的乐器吹起家乡的曲子 , 只为了寄托对亲人对故园的思念 。
曲调是哀怨忧戚的 。何须怨?反问的语气将情绪激起 。何必借着曲子寄托愁怨呢?其实说的是反话 。类似那种醋酸味儿的语气 。更强调和凸显了内心的酸楚不平 。
文章插图
关外的苦寒孤凄 , 是为什么?杨柳不生 , 无从寄托思怨 , 谁之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玉门关外不见春风总是自然的 。笔下的春风 , 其实是个暗喻 。“春风”指国家统治者的关注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国家对戍边将士的关注关怀不到位 。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一语道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 。所谓君王远于万里也 。
诗歌情绪张而不破 , 鼓而还抑 。就像风吹满了 , 却总还有一张帆蒙在那里 。
无论是写景 , 还是抒情 , 都张弛有度 , 跌宕而沉郁委婉 。
文章插图
这首边塞诗的有独特的思想高度 , 更难得的便是它这样高超艺术表现力的浑厚蕴藉 。因此广为传唱 。而我则更添感触 。
现在有那么一拨儿人也喜欢写高大上的主题 , 却往往写成假大空的口号 。比如被人戏称为“老干体”的 , 往往造成一种破锣嘶天响的效果 。
我想说 , 写诗如果只关注思想主旨的站位 , 而忽略了诗歌语言的锤炼 , 忽略了对诗性的艺术表现力的追求 , 那就不叫“诗”了 。
无论是写关于国事天下事 , 还是写家事眼前事 , 都有好歹之分 。这个好歹 , 不在于主题高低大小 , 而在于诗质 。写诗 , 就是把用诗性的语言把你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辨别诗歌和顺口溜的标准 , 是“是否有诗性的表达” , 而非仅仅是字数格律跟诗似的 , 就能称之为“诗”了 。